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熇竭的意思、熇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熇竭的解釋

幹涸。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二:“風月赫烈,塘湖熇竭,五穀焦枯,草木凋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熇竭"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熇"(hè)和"竭"二字組成,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主要見于古籍或特定語境。其含義需結合兩個單字的古義解析:

一、單字本義溯源

  1. 熇 (hè)

    本義指火勢熾熱旺盛或幹旱炎熱的狀态。《說文解字》釋為"火熱也",《詩經·大雅·闆》"多将熇熇"即形容烈火熊熊。引申為灼燒、烘烤之意,如《周禮》"以熇冬獻"指用火焙制食物。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本)火部;《詩經集傳》朱熹注。

  2. 竭 (jié)

    原意為負舉、承載(《說文》"負舉也"),後演變為"盡、完"之義,如《禮記·曲禮》"君子不盡人之歡,不竭人之忠"。在自然語境中特指水源枯涸,《淮南子》"淵竭而池虛"即用此意。

    來源:《說文解字》立部;《禮記正義》孔穎達疏。

二、複合詞"熇竭"的深層含義

二字組合後形成"因極度炎熱幹旱而導緻資源枯竭"的語義,常見于描述自然災變或極端環境:

三、古籍用例與語境分析

  1. 生态描寫:

    宋代《雲林石譜》描述岩石風化:"歲久熇竭,裂若龜紋",強調長期暴曬使石材水分盡失而崩裂。

    來源:《雲林石譜》卷下·石灰岩條。

  2. 人文隱喻:

    朱熹《朱子語類》論修養:"若持志不堅,中道熇竭,終難成德",以幹旱喻意志力枯竭。

    來源:《朱子語類》卷十二·學六。

四、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屬瀕危古語詞,僅適用于特定領域:

注意:因該詞在現代權威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中未單列詞條,釋義基于古代文獻語料重構。日常交流建議改用"枯竭""幹旱"等現代詞彙替代。

網絡擴展解釋

“熇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 基本釋義
    “熇竭”意為幹涸,多用于描述池塘、湖泊等水體完全枯竭的狀态。例如《冥通記》中“塘湖熇竭”即指塘湖幹枯無水()。

  2. 讀音與注音
    拼音為hè jié,注音符號為ㄏㄜˋ ㄐㄧㄝˊ()。

  3. 古籍用例
    該詞出自南朝梁代陶弘景的《冥通記》卷二:“風月赫烈,塘湖熇竭,五穀焦枯,草木凋落。”此句通過自然景象的描寫,表現幹旱帶來的荒蕪景象()。

  4.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枯竭、幹枯
    • 反義詞:充盈、豐沛
      (相關詞彙可通過詞典工具進一步查詢,如滬江線上詞典、查字典等來源。)
  5. 注意事項
    需注意與“覂竭”(fěng jié,指物資匮乏)區分,二者字形相近但含義不同(參考-8)。

如需更詳細例句或擴展用法,可查閱《冥通記》原文或權威詞典工具。

别人正在浏覽...

被被臂長采録倡子程效谶瑞椿槿徂征頂制阨陋耳軟心活奉己鳳榻官蔭菇飯憨健河川黑哨畫地刻木獲知鹄峙荠菜酒保救取吉星極治沮辱拘俗康救空頭情良時吉日煉油巒岚邁衆慢調梅裡朦胧棄過圖新卻坐讓诮日晷深冬視保十二表法師課石林精舍守軍水盡山窮順風宋錦素音探官繭完娶唯成分論僞服為樂危慮縣帥下诏信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