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幹涸。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二:“風月赫烈,塘湖熇竭,五穀焦枯,草木凋落。”
“熇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熇竭”意為幹涸,多用于描述池塘、湖泊等水體完全枯竭的狀态。例如《冥通記》中“塘湖熇竭”即指塘湖幹枯無水()。
讀音與注音
拼音為hè jié,注音符號為ㄏㄜˋ ㄐㄧㄝˊ()。
古籍用例
該詞出自南朝梁代陶弘景的《冥通記》卷二:“風月赫烈,塘湖熇竭,五穀焦枯,草木凋落。”此句通過自然景象的描寫,表現幹旱帶來的荒蕪景象()。
近義詞與反義詞
注意事項
需注意與“覂竭”(fěng jié,指物資匮乏)區分,二者字形相近但含義不同(參考-8)。
如需更詳細例句或擴展用法,可查閱《冥通記》原文或權威詞典工具。
熇竭(hè jié)是一個中文詞彙,它的意思是炙熱、酷熱。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天氣或環境非常炎熱的情況。
熇竭由火火組成,火是它的部首。熇竭一共有14個筆畫。
熇竭是一個古漢字,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字,它在漢朝時期出現。熇竭的繁體字是煜節。
在古代漢字的用法中,熇竭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在古代的碑文或書法作品中,熇竭可以出現不同的形式,但整體上保持了火火的組合。
1. 今天太陽非常熇竭,出門一定要注意防曬。
2. 夏天的沙漠地區熇竭得讓人無法忍受。
熇熱、熾熱、灼熱、炎熱、酷熱
炎炎、炙熱、熱浪
寒冷、涼爽、溫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