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責讓譏诮。《南史·鄭鮮之傳》:“ 範泰 嘗衆中讓誚 鮮之 曰:‘卿與 傅謝 俱從聖主有功 關 洛 ,卿乃居僚首,今日答颯,去人遼遠,何不肖之甚。’”
“讓诮”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ràng qiào,其核心含義為責讓譏诮,即通過責備和諷刺的方式表達不滿或批評。以下是綜合相關信息的詳細解釋:
古代典籍:
語言特點:
“讓诮”是古漢語中一種兼具責備與諷刺的表達方式,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情感強度。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南史》等史書或漢典等權威字庫。
《讓诮》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說話冷嘲熱諷,譏笑挖苦他人”。
《讓诮》的拆分部首是言旁和弱旁,分别為讠和攵。根據《康熙字典》,《讓诮》總共有15個筆畫。
《讓诮》一詞是由“壬”和“讠”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含義與“若論辯說、争辯”或“諷刺、揶揄”有關。
《讓诮》的繁體字形為「讓譙」。
在古時候,漢字《讓诮》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文獻記載,有時候會将“讠”寫作“言”,而将“攵”寫作“又”。
1. 他經常用尖酸刻薄的語言來讓诮别人,導緻他不受歡迎。
2. 當聽到别人讓诮自己時,他選擇保持冷靜,并不回應。
3. 這個笑話是一個典型的讓诮,讓人捧腹大笑。
1. 譏諷:含義類似于讓诮,用言辭或行為來嘲笑、揶揄他人。
2. 奚落:意味着用辛辣的語言或行為讓人難堪、嘲笑他人。
3. 嘲笑:指用言辭或行動來輕視、取笑他人。
1. 譏諷
2. 奚落
3. 嘲笑
1. 贊美:用辭褒義、稱贊他人,與讓诮相反。
2. 頌揚:表達贊美、稱頌的意思,與讓诮相對。
3. 褒獎:給予贊揚、獎勵的行為或言辭,與讓诮有明顯對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