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日晷的意思、日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日晷的解釋

(1) [sun's shadow]∶太陽的影子

相持既久,日晷漸移。——明· 馬中錫《中山狼傳》

(2) [sundial]∶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也叫“日規”。

詳細解釋

(1).日影。《周髀算經》卷上:“故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冬至日晷長,夏至日晷短。”《藝文類聚》卷七七引 北齊 邢劭 《景明寺碑》:“及日晷停流,星光輟運,香雨旁注,甘露上懸。” 唐 方幹 《贈上虞胡少府百篇》詩:“日晷未移三十刻,風騷已及四千言。” 元 柯丹邱 《荊钗記·續姻》:“日晷漸長人盡悅,繡紋弱線添些。”

(2).指時光。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無事劄子》:“臣以淺陋,誤承聖問,迫於日晷,不敢久留,語不及悉,遂辭而退。”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周文忠公》:“日晷已促,不得盡言。”參見“ 日影 ”。

(3).古代測日影定時刻的儀器。由晷盤和晷針組成。《漢書·藝文志》《日晷書》三十四卷。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藝能·銅匠》:“測十二時者,古來惟有漏壺,而後世又作日晷、月晷,日晷用于日中,用晷用于夜中,然是日有風雨,則不可用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日晷是中國古代利用太陽投影測定時刻的計時儀器,其核心原理是通過觀測日影方位變化劃分時間刻度。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日晷由晷針(表)和晷面(帶有刻度的圓盤)構成,晷針垂直于晷面中心,日光照射形成的投影指向不同時辰标記。

從結構演變觀察,日晷最早見于《周禮·考工記》記載的“土圭之法”,漢代發展為赤道式日晷,元代郭守敬在《元史·天文志》中記載的赤道日晷精度可達15分鐘。主要類型包含:

  1. 水平式日晷:晷面平行于地平面,適用于中低緯度地區
  2. 赤道式日晷:晷面與赤道平面平行,等分24小時刻度
  3. 垂直式日晷:多用于城牆或建築立面,晷面與子午線重合

英國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指出,日晷作為圭表儀器的進階形态,承載着古代天文學"立杆測影"的核心智慧。其晷面刻有的十二時辰與二十四節氣标記,印證了《周易》"觀象授時"的哲學思想,這種将天文觀測與時間計量相結合的體系,在元代《授時曆》編制中達到頂峰。

網絡擴展解釋

日晷是中國古代利用太陽投影測定時間的儀器,其名稱本義為“太陽的影子”。以下是綜合解釋:

  1. 基本定義
    日晷(rì guǐ)又稱“日規”,由晷盤(刻有時刻線)和晷針(垂直晷盤的金屬針)組成。其原理是通過太陽投射的晷針影子在晷盤上的位置變化來指示時間,屬于天文計時工具。

  2. 結構與功能

    • 晷盤通常為圓形石盤,斜置于漢白玉底座上,晷針與盤面垂直。
    • 晷面刻有十二時辰(對應24小時),每個時辰分“時初”“時正”。
    • 因地球自轉,太陽位置變化導緻影長和方向改變,從而确定時刻。
  3. 曆史與文化意義

    • 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時期,明清時期多用于宮殿前,象征皇權與江山永固。
    • 常與嘉量(古代标準量器)并列,寓意“天地一統”。
  4. 文學與引申義
    在古籍中,“日晷”也指代時間流逝,如《中山狼傳》中“日晷漸移”,或用于天文測算,如《周髀算經》記載冬至、夏至影長差異。

  5. 分類與演變
    常見類型包括赤道式、水平式等,晷面設計因地域和使用場景而異。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故宮博物院官網或百科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半中間曹郎侈搪處罰除日翠采黩慢發光發逆翻手是雨,合手是雲範甑肺府割析廣武海外扶餘河巫和袖後夔戶曹尚書晦夜郊祀絜臯靖康九虞卷尺鞙佩拘鉗客睡潰瘍嫪毐燎烘隆行面無慚色柈舞被發文身千秋歲引青郊青籙青木香情品窮涸臍噬铨補全色上訴生腳踏生地聲口生上起下深瞑神聖麝月瑣務頹弊屠滅猧子相法小民小題大做小忠歇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