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说 晋 陶侃 以母忧去职。尝有二客来吊,不哭而退,化为双鹤,冲天而去。事见《晋书·陶侃传》。后因以“鹤弔”称吊丧。 南唐 陈致雍 《唐故金华大师正和先生刘君碑铭》:“天不愸遗,人怀永伤,空怀鹤弔之风,莫问鳧飞之路。”
“鹤吊”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中文词语,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鹤吊”原指吊丧行为,特指对逝者的哀悼。该词来源于《晋书·陶侃传》的典故:晋代陶侃在母亲去世时,有两位客人前来吊唁,他们未哭泣便离去,随后化为双鹤飞向天空。后人以此传说代指庄重的吊丧仪式。
历史背景
陶侃是东晋名将,其母去世时,他辞官守丧。两位神秘客人的吊唁行为被赋予神话色彩,双鹤的意象象征着高洁与哀思,体现了古人对丧葬礼仪的重视。
文化延伸
南唐文人陈致雍在碑铭中曾用“鹤弔”表达对逝者的追思(见、5),进一步巩固了该词与丧葬文化的关联。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鹤吊”解释为“比喻陷入困境”,可能与字面联想有关(如“鹤被吊起”)。但这一说法缺乏文献支持,主流观点仍以历史典故为依据。
建议在正式语境中使用时,优先参考权威历史文献中的释义。如需了解不同词典的完整解释,可查阅《汉典》或《晋书》相关章节。
《鹤吊》是一个汉字词,拆分部首是“鹤”和“吊”,分别由“鸟”和“仇”组成。
“鹤”是一个鸟类的名字,由“隹”和“鸟”组成,表示一种神鹰。而“吊”是由“卩”和“丩”组成,表示一种古代的刑罚方式。
《鹤吊》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刑法制度。在古代,把犯罪分子用绳子吊起来进行示众是一种常见的刑罚手段,称为“吊”。而为了增加残酷程度,有时还会把人用鹤羽吊起来,以增加刑罚的压迫力。
该词的繁体写法为「鶴吊」。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早期的《說文解字》中,将“鹤吊”分开描述,但直到后来才将它们合为一个词。
以下是关于《鹤吊》的例句:
1. 古代的鹤吊是一种残忍的刑罚方式。
2. 他因为犯罪被判处鹤吊三天。
组词:鹤翔、危机、吊炸、捕鸟、仇恨。
近义词:吊刑、绞刑、垂缝、悬吊。
反义词:宽大、释放、严禁、宽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