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盍徹的意思、盍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盍徹的解釋

《論語·顔淵》:“ 哀公 問於 有若 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 對曰:‘盍徹乎?’”謂何不用 周 代十分抽一的稅率。 有若 認為薄賦則6*民足,民足則君亦足。後因以“盍徹”指施行仁政。 宋 蘇轼 《太常少卿趙瞻可戶部侍郎制》:“爰自秩宗擢貳邦計,将使四方之人知予以耆老舊德居此官者,蓋有盍徹之意焉。”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盍徹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盍徹”是古漢語中的特殊表達,源自《論語·顔淵》篇,指周代“什一而稅”的田稅制度。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1. 單字解析

    • 盍:《古代漢語詞典》釋義為疑問副詞,表“何不”,常用于建議或反問語境。
    • 徹:《周禮·地官》載“徹,通也”,此處特指西周時期的賦稅法,即按土地收成的十分之一征稅。
  2. 整體詞義

    “盍徹”原句出自《論語·顔淵》:“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其意為“為何不實行徹法?”,主張通過恢複古代稅制解決財政問題,體現儒家“薄賦輕徭”的政治理念。

  3. 文化引申

    《孟子·滕文公》進一步闡釋“徹者,徹也”,強調稅制公平性。後世如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評價“盍徹之問,深得聖門經濟之學”,将其視為儒家仁政思想的實踐範例。

  4. 現代考據

    據楊伯峻《論語譯注》考證,“徹”法實為按年景調整稅率,與固定稅制的“貢”法形成對比,反映古代稅收制度的靈活性。

網絡擴展解釋

“盍徹”是源自《論語·顔淵》的典故,指通過減輕賦稅以施行仁政的思想。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出處與原文
    該詞出自《論語·顔淵》中魯哀公與孔子弟子有若的對話。哀公問:“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答:“盍徹乎?”(為何不實行‘徹’法呢?)。這裡的“徹”指周代十分之一的稅率,有若主張通過薄賦使百姓富足,進而保障國家財政。

  2. 核心含義
    “盍徹”字面意為“何不采用徹法”,引申為輕徭薄賦、施行仁政的主張。其邏輯是:降低稅負可讓民衆生活寬裕,民衆富足後國家稅收自然充足,即“民足,君亦足”。

  3. 曆史背景
    周代“徹法”是一種土地稅制,稅率約為收成的十分之一,被視為相對溫稅收政策。有若在饑荒時期建議沿用此法,體現了儒家“藏富于民”的治國理念。

  4. 後世引用
    宋代蘇轼在《太常少卿趙瞻可戶部侍郎制》中曾用“盍徹之意”贊許官員推行仁政,說明該詞逐漸成為儒家仁政思想的代稱。

“盍徹”不僅是一個具體的稅收建議,更承載了儒家以民為本的政治理想,強調統治者需通過惠民政策實現長治久安。

别人正在浏覽...

闇夫暗将熬日頭本象鉏锸玳筵瞪眼地輪東安公鳳琴輵磍閣子購銷寡将故步自封哼唱篲篠會址弧室澆愁進賢拔能俊慧開球刻骨銘心庫金吏從笭牀鯪鱧尨降廟學孥戮歐刀暴浣僑裝起舵秋藍栖住裙幅擾劫三星睒瞲舌端神奔十反食堂受塊水路順納書壇夙構隨風而靡貪命惕伏違覆誤恩吳羹雺塞顯擺相過銷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