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顔淵》:“ 哀公 問於 有若 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 對曰:‘盍徹乎?’”謂何不用 周 代十分抽一的稅率。 有若 認為薄賦則6*民足,民足則君亦足。後因以“盍徹”指施行仁政。 宋 蘇轼 《太常少卿趙瞻可戶部侍郎制》:“爰自秩宗擢貳邦計,将使四方之人知予以耆老舊德居此官者,蓋有盍徹之意焉。”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盍徹漢語 快速查詢。
“盍徹”是源自《論語·顔淵》的典故,指通過減輕賦稅以施行仁政的思想。以下是詳細解釋:
出處與原文
該詞出自《論語·顔淵》中魯哀公與孔子弟子有若的對話。哀公問:“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答:“盍徹乎?”(為何不實行‘徹’法呢?)。這裡的“徹”指周代十分之一的稅率,有若主張通過薄賦使百姓富足,進而保障國家財政。
核心含義
“盍徹”字面意為“何不采用徹法”,引申為輕徭薄賦、施行仁政的主張。其邏輯是:降低稅負可讓民衆生活寬裕,民衆富足後國家稅收自然充足,即“民足,君亦足”。
曆史背景
周代“徹法”是一種土地稅制,稅率約為收成的十分之一,被視為相對溫稅收政策。有若在饑荒時期建議沿用此法,體現了儒家“藏富于民”的治國理念。
後世引用
宋代蘇轼在《太常少卿趙瞻可戶部侍郎制》中曾用“盍徹之意”贊許官員推行仁政,說明該詞逐漸成為儒家仁政思想的代稱。
“盍徹”不僅是一個具體的稅收建議,更承載了儒家以民為本的政治理想,強調統治者需通過惠民政策實現長治久安。
《盍徹》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盡心盡力,全力以赴。
《盍徹》的拆分部首是皿和龍,共計8個筆畫。
《盍徹》最早出現在《國語·衛語》中,其中的記載為:“衛大病,起居無時,曰:‘盍徹’?”表示衛國國君大病不好好休養,通過這句話敦促他盡心盡力工作。後來成為了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工作、學習等方面全力以赴。
《盍徹》的繁體寫法為「盍徹」。
根據古代字典《說文解字》的記載,盍的古代寫法為「皮決力」,徹的古代寫法為「底豕」。
他在工作中總是能夠盍徹,從不馬虎對待。
盍心盡力、言盍徹、學盍徹
全力以赴、盡心盡力、竭盡全力
敷衍了事、敷衍塞責、不盡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