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懼而伏于地。 唐 谷神子 《博異志·張遵言》:“又見夜叉輩六七人……遙見 四郎 ,戢毒慄立,惕伏戰悚而拜。”
“惕伏”是一個漢語詞語,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兩種主要解釋:
字面解釋
由“惕”(警惕、小心)和“伏”(隱藏、趴下)組成,字面意為“因恐懼而伏于地”。例如唐代《博異志·張遵言》中描述夜叉見到四郎時“惕伏戰悚而拜”,即因畏懼而趴地行禮。
成語引申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歸類為成語,解釋為“警惕地隱藏自己,等待時機”,強調暗中觀察、伺機而動的策略性行為。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語境判斷其含義。如需古籍例證,可參考唐代《博異志》;若需現代用法,可查閱成語類詞典。
《惕伏》是一個漢字詞組,主要指人在面對危險或困境時保持警覺和隱忍。該詞組由兩個漢字組成:惕和伏。
惕字的部首是心字旁,它的拆分部首是忄,總共有10個筆畫。
伏字的部首是人字旁,拆分部首是亻,總共有6個筆畫。
《惕伏》在繁體中寫作「悕伏」。
在古時候,惕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的上部是「⺤」而不是「又」,總共有12個筆畫。
1. 他經曆了一次艱難的掙紮後,變得更加惕伏。
2. 在危機時刻,他惕伏地察言觀色。
3. 學會惕伏,才能應對各種困難。
1. 惕然:意思是非常警覺和警惕。
2. 伏低:意思是低下身子,姿勢卑躬。
3. 磨難:意思是困苦和折磨。
1. 警覺:指對險惡環境保持警惕和敏銳。
2. 警惕:指對潛在的危險和風險保持警覺和警惕。
1. 放松:指對危險或困境的态度過于冷淡和不謹慎。
2. 忽視:指對潛在的危險或困境沒有足夠的警覺和重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