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受塊的意思、受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受塊的解釋

接受土塊。語本《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晉 公子 重耳 ﹞出於 五鹿 ,乞食于野人,野人與之塊,公子怒,欲鞭子, 子犯 曰:‘天賜也!’稽首受而載之。”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一》:“故 瀆 東逕 五鹿 之野, 晉文公 受塊於野人,即此處矣。”後用為受天賜之典。 唐 王起 《雨不破塊賦》:“受塊之人,共欣其天賜;擊壤之老,将明其帝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受塊”一詞在現代漢語通用詞典中未收錄為固定詞條,需拆分解析其構成。“受”為接受、承受之意,如《說文解字》釋作“相付也”,指事物傳遞過程;“塊”指成團的固體物質,本義為土塊,如《左傳》載“野人與之塊”即用此意。二字組合可解作“接受土塊”,屬動賓結構短語,非獨立詞彙。

該組合在古籍文獻中偶見使用,如《春秋左傳注·僖公二十三年》記載晉文公流亡時“乞食于野人,野人與之塊”,描述接受土塊的情節。此類用法屬于特定語境下的臨時搭配,未形成獨立詞義。當代語言使用中,“受塊”無引申義項,不具備成語或俗語屬性。

網絡擴展解釋

“受塊”是一個具有典故色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理解:

  1. 基本釋義
    字面意為“接受土塊”,源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中晉文公重耳的典故。據記載,重耳流亡時向農夫乞食,對方贈予土塊,隨臣子犯認為這是“天賜土地”的吉兆,重耳遂恭敬接受。

  2. 典故背景
    故事發生于五鹿(今河南濮陽),農夫贈土塊的行為本含輕蔑,但子犯解讀為象征未來将獲得領土的預兆。北魏郦道元在《水經注》中亦提及此事,進一步強化其象征意義。

  3. 引申含義
    後演變為“接受天賜”的代稱,常用于文學或祝頌語境。例如唐代王起在《雨不破塊賦》中寫道:“受塊之人,共欣其天賜”,借以歌頌帝王功績。

  4. 注意誤區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誤讀為“受重視”的成語,但權威文獻均未支持此說法,建議以古典出處為準。

該詞核心在于曆史典故中的象征意義,而非字面動作,常用于表達對天命或機遇的接納。

别人正在浏覽...

百罹備邊迸階不置褒貶采文抽打楚水巴山出岫挫過帶行多米諾骨牌泛梗奉酬幹船塢槁殡給傳宮車出海晏河清合明江黃瞷詢簡召角躍盡國極緒績用棘針科镌責軍倅距言科員窺觀枯木再生例兒扯兒利國監淩遲麻杆磨纏弄具排拒佩瑱楩梓平叛仆廁慶演清貞奇器攘攫蛇蛇詩庭之訓守刺受度收族說咷死肌隨員鐵鹿投訴頭先鄉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