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孥戮的意思、孥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孥戮的解釋

(1).誅及子孫。《書·甘誓》:“予則孥戮汝。” 孔 傳:“孥,子也。非但止汝身,辱及汝子,言恥累也。”

(2).說或作奴隸,或加殺戮。 顔師古 《匡謬正俗》卷二:“按孥戮者,或以為奴,或加刑戮,無有所赦耳。此非孥子之孥。”

(3).多用為殺戮之意。《後漢書·張綱傳》:“既陷不義,實恐投兵之日,不免孥戮。”《舊唐書·李全略傳》:“ 全略 忌而殺之,仍孥戮其屬。”《新唐書》作“族其家”。《資治通鑒·後唐明宗長興四年》:“且首從差一等耳,今首已孥戮,而從者皆不問,主上能不以吾輩庇姦人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孥戮(nú lù)是一個源自上古漢語的複合詞,具有特定的法律與刑罰含義,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尤其是先秦典籍中。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

  1. 孥(nú)

    • 本義指子女,亦泛指妻子兒女或奴婢。《孟子·梁惠王下》載:“罪人不孥”,即不牽連罪人的家屬。
    • 引申為“妻與子”的合稱,《國語·鄭語》韋昭注:“孥,妻子也。”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戮(lù)

    • 本義為“殺”,《說文解字》:“戮,殺也。”
    • 擴展義包含“懲罰”“羞辱”,如《左傳·文公六年》:“以刑戮分其罪。”

      來源:《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


二、詞義綜合

孥戮指古代一種連坐刑罰,即因一人犯罪而誅殺其妻子、子女或全族。其核心含義包含兩方面:

  1. 刑罰的殘酷性:不僅處死罪犯本人,還株連親屬。
  2. 法律威懾性:通過擴大懲罰範圍強化統治權威,常見于夏商周時期的法典。

三、文獻例證與權威引用

  1. 《尚書·甘誓》(夏啟讨伐有扈氏的誓詞):

    “用命,賞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則孥戮汝。”

    • 釋義:服從命令者受賞于祖廟,違令者處死于社壇,并株連其子女。

      來源:《尚書正義》(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後漢書·張綱傳》:

    “大辟之罪,至于孥戮。”

    • 反映漢代仍沿用此刑,但適用範圍縮小。

      來源:《後漢書》(中華書局校勘本)


四、詞義演變與消亡


五、現代釋義總結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孥戮”被定義為:

古代刑罰之一,将罪人及其妻子兒女一并處死。

來源:《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孥戮”是體現上古刑罰制度的關鍵詞,其語義承載了中國古代法律從野蠻向文明演進的曆史痕迹。

網絡擴展解釋

“孥戮”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刑罰或戰争中的嚴酷懲罰行為。根據多個來源的綜合分析,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誅及子孫
    指對犯罪者及其後代實施連坐刑罰,即不僅懲罰本人,還牽連其子女或家族成員。這一用法在《書經·甘誓》中有明确記載:“弗用命戮于社,予則孥戮汝”,體現了古代“連坐制”的殘酷性。

  2. 或為奴隸,或加殺戮
    根據顔師古《匡謬正俗》的注解,“孥戮”可拆解為“孥”(奴役)和“戮”(殺戮),即根據罪行輕重,将人貶為奴隸或直接處決。

  3. 泛指殺戮
    在部分文獻中,“孥戮”也作為“殺戮”的泛稱使用,如《後漢書·張綱傳》中“實恐投兵之日,不免孥戮”,此處更強調單純的殺害行為。


二、曆史背景與用法


三、字義分解


四、相關詞語與詩句


“孥戮”一詞在不同語境中可指代連坐刑罰、奴役處決或單純殺戮,需結合具體文獻判斷。其曆史背景與字義演變反映了古代法律與戰争的殘酷性。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保義陂鄣編外財谷趁常篪埙刺劍賜篆大自然嵽霓法駕發焦風鐵烽驿富給副官更令明號管内鲑陽過谪海域昏脹加官晉爵嫉憤經承京京精确度疾言厲氣桊杯肯構肯堂棱疊靈湫靈秀流離颠頓流移錄制名不虛得内家兵破族普爾錢牽及前堂起酵輕潔蝤蛴項趨教三虢山甫捎手,捎手兒十分惺惺使九分水遞夫嵩岱松花餅泰然自得韬湮挺稈停寝吐氣揚眉逶靡消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