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浩歎 ”。
亦作“ 浩嘆 ”。長歎,大聲歎息。 唐 王勃 《益州夫子廟碑》:“命歸 齊 去 魯 ,發浩歎於衰 周 。” 宋 陸遊 《不寐》詩:“欲明聞漉稻,浩歎閔黎元。”《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隻見他悶坐了半日,忽然浩歎了一聲道:‘原來如此!’” 魯迅 《書信集·緻章廷謙》:“人心不古,誠堪浩歎。”
“浩歎”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指因感慨深長而發出的大聲歎息,常用于表達内心的悲傷、失望或遺憾。該詞由“浩大”和“歎息”組合而成,強調情感如江河般深沉廣闊。
魯迅在書信中曾用“人心不古,誠堪浩歎”批判社會風氣,可見其情感表達的強烈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唐代詩詞或明清小說中的相關段落。
《浩歎》(hào tàn)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人們因為某種原因而發出深沉的歎息或感歎。這個詞常常用來表達對世事滄桑、人生無常或者對某種不幸遭遇的憂郁和悲傷之情。
《浩歎》的拆分部首是水(氵)和歎(口),部首是漢字的組成部分,可以反映字義的某些特征。根據部首和構造,我們可以發現《浩歎》中共有12個筆畫。
《浩歎》作為一個詞語的來源并不确切。它可能是根據古代文獻、詩詞中表達情感的方式演變而來的,具體的起源尚不可考。在繁體字中,《浩歎》的寫法和簡體字一緻,都是“浩歎”。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浩歎》這個詞來說,盡管沒有具體的古代寫法,但是可以推測類似的意思和讀音,在古代可用各種方式來表達,如“浩歎”、“浩嘆”等。
1. 徘徊在被人背叛的痛苦中,他心中浩歎一聲。
2. 世事無常,我們隻能對命運的安排發出浩歎。
3. 面對自然災害帶來的痛苦,人們紛紛浩歎大自然的威力和人類的脆弱。
浩然、浩氣、浩大、歎息、歎服、歎惜
悲歎、惋惜、感歎、歎息、哀歎
歡呼、慶祝、喜悅、贊美、稱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