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捕景的意思、捕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捕景的解釋

亦作“ 捕影 ”。比喻虛幻。景,通“ 影 ”。《淮南子·說林訓》:“象肉之味,不知於口;鬼神之貌,不著於目;捕景之説,不形於心。”《文選·陸機<演連珠>之二五》:“是以重光發藻,尋虛捕景;大人貞觀,探心昭忒。” 李善 注:“日月發輝,既尋虛而捕影,欲藏形而託暗,豈得施其巧密乎!”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神仙》:“捕影之言莫測,擊風之論難盡。” 宋 蘇轼 《送程建用》詩:“十年困新説,兒女争捕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捕景,漢語複合詞,由“捕”與“景”二字構成。《說文解字》中“捕”釋為“取也”,指捕捉動作;“景”則包含“日光”“景象”雙重含義。該詞在古籍中多作“捕捉光影”解,如《淮南子·原道訓》載“夫光可見而不可握,可慕而不可追”,描述其虛幻特性。

從詞義演變角度分析,捕景在曆代文獻中存在三層内涵:

  1. 物理本義:指實際捕捉光線或投影的行為,如《齊民要術》記載古人用日晷觀測日影推算時辰的實踐活動。
  2. 哲學引申:道家典籍中喻指追求虛無缥缈之物,《莊子·逍遙遊》以“抟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對比“捕景于地”的徒勞,揭示其形而上學内涵。
  3. 文學意象:唐宋詩詞中常用于營造虛實相生的意境,蘇轼《赤壁賦》“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即暗含光影捕捉的審美表達。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屬罕用詞彙,但在古代天文觀測、哲學思辨及藝術創作領域具有獨特價值。權威典籍如《漢語大辭典》《古代漢語詞典》均收錄此詞條,建議讀者通過《四庫全書》電子版或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疏》進行延伸研讀。

網絡擴展解釋

“捕景”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古籍文獻及權威解析得出以下解釋:

一、基本詞義

“捕景”通“捕影”,意為比喻追求虛幻或不可捉摸的事物,帶有哲學層面的抽象性。其中“景”是“影”的通假字()。

二、文獻出處

  1. 《淮南子·說林訓》
    提到“捕景之說,不形于心”,用“捕景”形容無法被心靈具體感知的虛幻概念,如鬼神、象肉之味等()。
  2. 陸機《演連珠》
    以“尋虛捕景”描述對虛無之物的徒勞追尋,李善注釋進一步強調其“藏形託暗”的不可實現性()。

三、用法特點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學及哲學論述中,表達對抽象、不可證實事物的探讨或批判。例如蘇轼在《送程建用》中借“捕影”諷刺空談理論的行為()。

四、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常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學創作場景。其核心意義與“捕風捉影”相近,但更具文言色彩。

建議:如需深入理解,可查閱《淮南子》《文選》等原典,或參考古漢語詞典中的詞條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白須公剗類稠疊丑異出師表代力大禮堂悼心都都統放古匪忱風器撫今思昔幹蠱公轉回決家府簡帛講儀節會桀溺赆私踡嵼絶聖棄知攔索略無聯繫麟鳳一毛靈骨蠡琖露酒慢闆駡詛眉眼高低銘識蜜棗木牐年例批禀破身清旭驅衆辱門敗戶渖液舍手攝衣收局説情食馬澾瀸童兒通輪銅子黈聰推搶圍觀文系五光十色仙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