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浩汗的意思、浩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浩汗的解釋

(1).水盛大貌。 三國 魏 曹丕 《濟川賦》:“漫浩汗而難測,眇不覩其垠際。”《魏書·穆亮傳》:“夫一渡小水,猶尚若斯,況洪 河 浩汗,有不測之慮。” 明 高啟 《槎軒記》:“﹝浮木﹞或乘洪濤,東入於海,茫洋浩汗,莫得知其所極。” 王闿運 《常氏家廟碑》:“東臨 湘 川 ,西眺城邑,流澤浩汗,增福隱畛。”

(2).形容廣大繁多。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賞譽》:“ 王司州 與 殷中軍 語,嘆曰:‘己之府奧,蚤已傾寫而見, 殷 陳勢浩汗,衆源未可得測。’”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題名遊賞賦詠雜紀》:“開卷固難窺浩汗,執心空欲慕公平。” 宋 蘇轼 《上韓魏公論場務書》:“其事宏闊浩汗,非可以倉卒輕言者。” 清 錢謙益 《談<南豐集>》:“餘每讀 子固 之文,浩汗演迤,不知其所自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浩汗”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1. 水盛大貌
    形容水流廣闊盛大、無邊無際的狀态。例如:

    • 三國魏曹丕《濟川賦》:“漫浩汗而難測,眇不覩其垠際。”
    • 《魏書·穆亮傳》提及黃河“洪河浩汗,有不測之慮”,強調其壯闊難測。
  2. 形容廣大繁多
    指事物範圍廣闊或數量龐大。例如:

    • 明代高啟《槎軒記》描寫浮木“乘洪濤,東入於海,茫洋浩汗”。
    • 王闿運在碑文中用“流澤浩汗”形容恩澤廣布。

二、綜合解析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浩汗——漢字的詞義和來源

浩汗(hào hán)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兩個字:浩和汗。它的詞義是指古代蒙古人的首領或可汗的尊稱,表示統治與權力。這個詞在古代的中國曆史中非常常見,通常用來形容封建制度下的君主或草原族群的首領。

部首和筆畫

浩汗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浩(氵水旁,共六畫)和汗(氵水旁,二橫并三豎,共八畫)。部首都是“水旁”,意味着這個詞與水、漣漪等相關。

來源和繁體

浩汗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和《史記》等古代史書中,用來描述*********的首領。漢字的繁體版本為「浩汗」,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形态逐漸變化,而「浩汗」則成為今天通用的字形。

古時候漢字寫法

由于漢字的演變和曆史變遷,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存在一些不同。早期的漢字書寫較為繁瑣,直至秦朝統一字形後,漢字的書寫變得更加規範。然而,與現代相比,古代的書寫方式存在細微差異。

例句

1. 古代蒙古部落的浩汗在草原上統治着他們的族群。

2. 這位浩汗勇武無雙,帶領部下征戰四方。

3. 每位浩汗在位期間都有自己的治國方略和統治方法。

組詞

1. 浩歎:形容悲傷或失望時發出的深沉長歎。

2. 汗流:形容身體劇烈運動或炎熱天氣時,大量汗液從身體中流出。

3. 浩蕩:形容氣勢恢宏、壯麗雄偉的景象。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皇帝、王、君主。

反義詞:臣民、百姓。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