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盛大貌。 三國 魏 曹丕 《濟川賦》:“漫浩汗而難測,眇不覩其垠際。”《魏書·穆亮傳》:“夫一渡小水,猶尚若斯,況洪 河 浩汗,有不測之慮。” 明 高啟 《槎軒記》:“﹝浮木﹞或乘洪濤,東入於海,茫洋浩汗,莫得知其所極。” 王闿運 《常氏家廟碑》:“東臨 湘 川 ,西眺城邑,流澤浩汗,增福隱畛。”
(2).形容廣大繁多。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賞譽》:“ 王司州 與 殷中軍 語,嘆曰:‘己之府奧,蚤已傾寫而見, 殷 陳勢浩汗,衆源未可得測。’”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題名遊賞賦詠雜紀》:“開卷固難窺浩汗,執心空欲慕公平。” 宋 蘇轼 《上韓魏公論場務書》:“其事宏闊浩汗,非可以倉卒輕言者。” 清 錢謙益 《談<南豐集>》:“餘每讀 子固 之文,浩汗演迤,不知其所自來。”
浩汗(hào hàn)是漢語形容詞,主要形容水勢盛大、廣闊無邊的景象,後引申指事物規模宏大或氣勢磅礴。以下是詳細解析:
本義
指水流洶湧、浩瀚無垠的狀态。
例:《淮南子·俶真訓》:"浩浩瀚瀚,不可隱儀。"(形容水面遼闊無邊)
引申義
例:清·魏源《聖武記》:"卷帙浩汗,莫可究诘。"(指書籍内容繁雜宏大)
字形溯源
"浩"從水、告聲,本義為水勢盛大;"汗"通"瀚",表廣漠無際。二者合成後強化了"無邊無際"的意象。
注:古亦作"浩涆"(見《說文解字注》),後"汗"漸成通用寫法。
詞義擴展
魏晉後逐漸用于形容非水體事物,如文獻(《隋書·經籍志》)、沙漠(《敦煌變文集》)等,凸顯視覺或概念上的宏大感。
自然景象
《晉書·孫綽傳》:"浩汗之流,潦焉如海。"(描繪江河奔湧如海)
抽象事物
唐·劉知幾《史通》:"紀傳所存,浩汗難悉。"(指史書内容龐雜)
詞彙 | 側重 | 差異 |
---|---|---|
浩汗 | 空間/規模宏大 | 含"流動感" |
浩瀚 | 廣闊靜止 | 多用于宇宙、知識 |
浩渺 | 朦胧無際 | 強調視覺模糊感 |
參考資料:
“浩汗”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水盛大貌
形容水流廣闊盛大、無邊無際的狀态。例如:
形容廣大繁多
指事物範圍廣闊或數量龐大。例如: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邊俗不昌廠獄車馬輻辏尺布鬥粟馳冒螭魅魍魉當刻倒口燈台不自照抵擲東挪西借端居對流額妝馮珧弘度葷菜疆頓減刑煎灼教迪皎雪骢節分譏毀經台墐戶絹絲讵得句辀科道蠟茶俚巷賣好毛穎蘑菰木秀于林南道主人年長泥錢平論旗鼓相望散兵遊勇三素望散衆紹統勝緻笙鐘神縣十二因緣失控霜柏水師松根石素幅田馬天涯地角瀢沱詳定小樣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