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節的分際。前後季節不同,分别季節的界限,稱為節分。如立春前一日為冬,後則為春。 唐 劉威 《閏三月》詩:“莫怪花開晚,都緣春盡遲。節分炎氣近,律應蕙風移。”
“節分”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季節的分界點,特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氣的前一天,其中以立春前一日最為典型。例如:
日本吸收中國節氣文化後,将“節分”發展為立春前一天的驅邪祈福活動,主要習俗包括:
中文語境中,“節分”更側重自然節氣劃分,而日本則賦予其民俗宗教色彩,形成獨特的文化符號。
節分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通常指的是立春和雨水之間或者雨水和驚蟄之間的二十四節氣。在農曆的調節中,節分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标志着季節的更替。
節字的部首是⺮(zhú), 筆畫數是10。
分字的部首是刀(dāo), 筆畫數是4。
節分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的《周禮》。在古代,人們相信每個季節的開端都有特殊的意義,因此在立春和雨水之間或者雨水和驚蟄之間都會舉行一些傳統活動來迎接新的季節。
在繁體字中,“節”字的寫法為“節”,“分”字的寫法為“分”。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隨着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在古時候,“節”字的寫法為“朿”,表示竹子的節段;“分”字的寫法為 “刖”,表示切割。
他們在節分這天舉辦了盛大的祭祀儀式。
1. 節日
2. 分開
3. 節氣
近義詞:季節開端、節令
反義詞:節餘、分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