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盛大貌。 三国 魏 曹丕 《济川赋》:“漫浩汗而难测,眇不覩其垠际。”《魏书·穆亮传》:“夫一渡小水,犹尚若斯,况洪 河 浩汗,有不测之虑。” 明 高启 《槎轩记》:“﹝浮木﹞或乘洪涛,东入於海,茫洋浩汗,莫得知其所极。” 王闿运 《常氏家庙碑》:“东临 湘 川 ,西眺城邑,流泽浩汗,增福隐畛。”
(2).形容广大繁多。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王司州 与 殷中军 语,嘆曰:‘己之府奥,蚤已倾写而见, 殷 陈势浩汗,众源未可得测。’”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开卷固难窥浩汗,执心空欲慕公平。” 宋 苏轼 《上韩魏公论场务书》:“其事宏阔浩汗,非可以仓卒轻言者。” 清 钱谦益 《谈<南丰集>》:“余每读 子固 之文,浩汗演迤,不知其所自来。”
浩汗(hào hàn)是汉语形容词,主要形容水势盛大、广阔无边的景象,后引申指事物规模宏大或气势磅礴。以下是详细解析:
本义
指水流汹涌、浩瀚无垠的状态。
例:《淮南子·俶真训》:"浩浩瀚瀚,不可隐仪。"(形容水面辽阔无边)
引申义
例:清·魏源《圣武记》:"卷帙浩汗,莫可究诘。"(指书籍内容繁杂宏大)
字形溯源
"浩"从水、告声,本义为水势盛大;"汗"通"瀚",表广漠无际。二者合成后强化了"无边无际"的意象。
注:古亦作"浩涆"(见《说文解字注》),后"汗"渐成通用写法。
词义扩展
魏晋后逐渐用于形容非水体事物,如文献(《隋书·经籍志》)、沙漠(《敦煌变文集》)等,凸显视觉或概念上的宏大感。
自然景象
《晋书·孙绰传》:"浩汗之流,潦焉如海。"(描绘江河奔涌如海)
抽象事物
唐·刘知几《史通》:"纪传所存,浩汗难悉。"(指史书内容庞杂)
词汇 | 侧重 | 差异 |
---|---|---|
浩汗 | 空间/规模宏大 | 含"流动感" |
浩瀚 | 广阔静止 | 多用于宇宙、知识 |
浩渺 | 朦胧无际 | 强调视觉模糊感 |
参考资料:
“浩汗”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水盛大貌
形容水流广阔盛大、无边无际的状态。例如:
形容广大繁多
指事物范围广阔或数量庞大。例如: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权威来源。
阿世盗名摆手白翟败足把住变互侧心蝉联车宫赤煦煦圌山措心积虑點綴愤媿贯月查汩湟鬼头魔眼鬼乐官果悍和鼎画省缄嘿寄放仅以身免棘墙季氏积亿巨轮老医少卜劳怨乐而忘死亮堂辽濶凌架林栖鹿鹿鱼鱼满衍女趫盘饤秋姑秋灌绒线三班借职三原山脉视如草芥试验首要司存死而无悔索知螳螂通共驝驼忘战者危文珰乡来显身手线帖儿屑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