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岸。亦指沿江一帶。 晉 陸雲 《答吳王上将顧處微》詩之四:“於時翻飛,虎嘯江濆。” 唐 李白 《贈僧崖公》詩:“虛舟不繫物,觀化遊江濆。” 明 唐順之 《贈江陰陳君》詩:“幽栖選地傍 江 濆,高士風流宿所聞。” 柳亞子 《痛哭八首為浙事作》詩之四:“亡 秦 一旅起江濆,風鶴驚傳海上軍。”
“江濆”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拼音:jiāng pēn
結構:由“江”(左右結構)和“濆”(左右結構)組成的并列式合成詞。
釋義:
引證與文學用例:
該詞具有古典文學色彩,例如:
補充說明:
“濆”在古漢語中多指水邊或湧泉,現代漢語已較少單獨使用。因此“江濆”屬于偏書面化的表達,常見于古詩文或特定文學創作中,日常交流中更常用“江岸”“江畔”等替代詞。
《江濆》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江水逐漸變淺,水面平緩而寬闊的情景。這個詞常用于形容江河寬闊平緩的狀态。
《江濆》的部首拆分是「氵」和「分」,其中「氵」為水的象形部首,表示與水有關;「分」為「刀」的分化形,表示與切割、分裂等動作有關。《江濆》總共有11個筆畫。
《江濆》一詞最早出現在《易經·乾卦》中,原意是指水漸淺而平緩,後來也用于形容江河的狀态。這個詞在古代文人筆下常用于描繪江河的宏偉景色和水勢平緩的景象,以表達壯麗和平和的意境。
《江濆》的繁體字為「江瀦」,字形上與簡體字有所不同,但表示的意思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江濆」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不過,總體而言,「江濆」是通過結合水的象形部首「氵」和字義部分「分」來表達的。
1. 陽光下,江面寬闊平緩,呈現出一片甯靜而瀕臨的江濆景象。
2. 他乘船在江濆之上,仰望蒼穹,沐浴着迷人的風光。
1. 濆水:指水面平緩、寬廣的河流或湖泊。
2. 濆景:指江河寬闊平緩的景象,也可泛指任何平緩而寬廣的景色。
3. 濆濱:指江河的河岸或湖邊,溫柔平緩的土地。
1. 江河:指大河的總稱,包括江、河、湖泊等。
2. 寬廣:指空間遼闊廣大。
3. 平緩:指平穩平靜沒有明顯的波動。
1. 急流:指江河水流湍急迅猛。
2. 狹窄:指空間狹小狹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