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冗食”。1.謂冗吏因事留外内朝,由公家供食。《周禮·地官·槀人》:“槀人掌共外内朝宂食者之食。” 賈公彥 疏:“宂,散也。外内朝上直諸吏謂之宂吏,亦曰散吏,以上直不歸家食,槀人供之,因名宂食者。”
(2).謂由公家供給廪食。《漢書·成帝紀》:“避水它郡國,在所冗食之。” 顔師古 注引 文穎 曰:“冗,散也。散廩食使生活,不占著戶給役使也。”參見“ 宂吏 ”。
(3).吃閑飯。亦指坐食官祿的人。《後漢書·劉瑜傳》:“今女嬖令色,充積閨帷,皆當盛其玩飾,宂食空宮,勞散精神,生長六疾。”《資治通鑒·漢桓帝延熹八年》:“宂食空宮。” 胡三省 注:“無事而食,謂之宂食。” 唐 陸贽 《策問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谏科制》:“朕屢延卿士,詢訪謀猷,至乃減冗食之徒,罷不急之務。”《新唐書·李石傳》:“陛下節用度,去宂食,簿最不得措其姦,則百司治。”《續資治通鑒·宋真宗天禧二年》:“軍額漸多,農民轉耗,近準詔已住召募,或斥去疲老,則宂食漸少。”
“宂食”(rǒng shí)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含義:
指古代官員因公務滞留朝廷内外時,由官府提供飲食。例如《周禮·地官·槀人》記載:“槀人掌共外内朝宂食者之食”,說明專職官員負責為滞留官吏供食。
指官府向特定人群(如災民、流民)發放糧食救濟。如《漢書·成帝紀》提到“避水它郡國,在所冗食之”,意為災民遷至他處後由當地官府提供口糧。
引申為不勞而獲、虛耗資源的人。例如《後漢書·劉瑜傳》批評“宂食空宮”,指宮廷中供養大量閑散人員。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漢書》等原始文獻。
宂食(mǐn sh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隱藏、埋藏、掩飾等。宂食表示某物或某事被隱藏起來,不為外界所知,或者掩蓋真相。
宂食是由宀部和食部組成。宀部是一個常見的漢字部首,表示與房屋有關的事物。食部表示跟食物相關的事物。宂的拼音是mǐn,它有6畫;食的拼音是shí,它有9畫。
宂食最早出現在《爾雅·釋诂》一書中,是古代漢字形聲相推衍而來的,它的字義早于秦代宣讀歲次之年,但是字形則由漢代開始出現。在繁體字中,宂和食的形狀保持不變,沒有任何變化。
在古代,宂食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在《說文解字》一書中,宂字寫作宀食,它的意思是閏年的别稱。而在《爾雅·釋诂》一書中,宂食的意思是隱藏的意思。
1. 他宂食真相,不敢面對現實。
2. 這個秘密已經宂食多年,很少有人知道。
- 宂蓋:隱藏真相、掩飾事實。
- 宂掩:隱藏、遮掩。
- 宂蔽:掩藏、隱藏。
- 掩蓋:隱藏、掩飾。
- 隱瞞:隱藏、不說出真實情況。
- 暴露:顯露、揭示。
- 公開:不隱藏、對外公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