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細布的一種。因多卷作筒形,故稱。《文選·左思<蜀都賦>》“黃潤比筒” 晉 劉逵 注:“黃潤,謂筒中細布也。”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雅量》:“ 王戎 為侍中, 南郡 太守 劉肇 遺筒中箋布五端, 戎 雖不受,厚報其書。”按《晉書·王戎傳》作“筒中細布五十端。” 唐 白居易 《寄蕲州簟與元九因題六韻》:“卷作筒中布,舒為席上珍。”亦省稱“ 筒布 ”。 唐 韓翃 《送故人歸蜀》詩:“客衣筒布潤,山舍荔支繁。”
“筒中布”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定義 指古代一種精細布料,因常被卷成筒狀存放而得名。這種布質地輕薄細膩,屬于高檔紡織品,常見于《文選》《世說新語》等古籍記載。
曆史文獻佐證
别稱與關聯詞 該布在不同文獻中又稱“筒布”“箋布”,如《晉書》将“筒中布”簡稱為“筒布”。
注:提及該詞作為成語表示“未雨綢缪”,但此解釋未見于其他權威文獻,可能為個别釋義。建議以古代紡織品釋義為主要理解方向。
《筒中布》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事情已經在内部安排好了,無需再做其他的安排或改變。
《筒中布》的拆分部首為竹字底部的點,并且擁有12畫。
《筒中布》最早出現在明代楊慎《讀通鑒論》的一篇文章中,文章中描述了一個人把布墊在竹的筒子裡的情景,意味着事情已經安排完畢,無需再操心。
《筒中布》的繁體字為「筒中佈」。
古時候《筒中布》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字形可能會有所變化,但是整體含義沒有改變。
他将所有的工作都安排得井井有條,我們隻需要按照《筒中布》的要求去執行。
布置、安排、計劃、預先安排
一切已就緒、事先安排、事前準備好
一切未決、事情未安排、事無準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