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發展過程中獨立性傾向最明顯的時期。通常在十一、十二歲至十四、十五歲。該時期的少年身心方面雖不成熟但有劇烈的變化,如身高猛長,第二性征越來越明顯,經驗和能力飛快增長,擺脫成人監護的願望異常強烈,因而與成6*人6*視他們為不成熟産生矛盾,表現出反抗心理和行為。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反抗期漢語 快速查詢。
反抗期是心理學中描述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因身心發展矛盾而出現逆反行為的階段,主要分為兩個時期:
1. 第一反抗期(2-5歲)
兒童通過争取行動自由表達獨立意識,例如堅持自己走路、吃飯等。這一階段是自我意識萌芽的标志,表現為對成人指令的抗拒。
2. 第二反抗期(11-15歲)
伴隨青春期生理劇變(如身高猛增、第二性征發育)和心理發展,青少年要求被當作成年人對待,渴望行為與心理的全面獨立。但因其社會經驗不足、情緒不穩定,常與成人産生矛盾,心理學稱此階段為“突變期”或“危險期”。
核心特征
應對建議
家長可通過平等溝通、適度放權(如允許參與家庭決策)幫助青少年平穩過渡,避免強硬壓制激化矛盾。
反抗期是指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表現出反抗、抗拒或反抗性行為的階段。下面将對該詞進行拆分、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解釋。
反抗期的拆分部首是“又”和“頁”,總計4個筆畫。
反抗期這個詞的來源來自于心理學的研究,在描述人類成長的過程中,指的是個體在青年期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态。
繁體字“反抗期”的寫法沿用了簡體字,在繁體中沒有特别不同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寫“反抗期”的方式與現代漢字的寫法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1. 這個孩子正處于反抗期,需要家長的耐心引導和理解。
2. 青少年時期常常會經曆一段反抗期,這是一個成長的必經階段。
1. 反抗性:形容詞,表示具有反抗傾向的。
2. 期限:名詞,表示一段明确的時間範圍。
3. 期望:名詞,表示對未來的預期和希望。
1. 抵抗期:指抵抗或對抗的時期。
2. 對抗期:指進行對抗的時期。
1. 順從期:指個體在成長過程中表現出順從、從順從的階段。
2. 合作期:指個體在成長過程中表現出合作、願意與他人合作的階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