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姦兇 ”。亦作“姧兇”。亦作“奸兇”。亦作“奸兇”。1.指奸詐兇惡的人。 三國 蜀 諸葛亮 《出師表》:“庶竭駑鈍,攘除姦兇。” 唐 李翺 《祭中書韋相公文》:“升俊良之滞淹,摧姦兇之熾盛。” 唐 元稹 《招讨鎮州制》:“便合興師進讨,以翦姧兇。” 宋 蘇舜欽 《苦調》詩:“姦兇喜欺罔,放意快目前。” 海上閑人 《上海罷市實錄·粵僑學校學生聯合分會宣言》:“比者 京 津 學子, 吳 楚 生徒,反 日 揮戈,抽刀斷水,亟聯團體,先掃奸兇。”
(2).奸詐兇惡。 晉 袁宏 《後漢紀·靈帝紀上》:“ 河東 太守 董卓 慕其名,使兄遺 奂 ( 張奂 )縑百匹, 奂 不受,知 卓 有姦兇之心,遂與絶。” 唐 劉知幾 《史通·品藻》:“ 江充 、 息夫躬 讒諂惑上,使禍延儲後,毒及忠良。論其奸兇,過于 石顯 遠矣。而 固 ( 班固 )叙之,不列佞幸。” 明 李東陽 《書某節婦事》:“若稍露稜節,必不見釋,身死無所惜,其何以洩忿鬱,而暴其姦兇。” 明 唐順之 《為擒獲潰兵及奸細事》:“今 廣先 等奸兇特甚,若不速誅,無以示警。” 曲波 《林海雪原》三五:“ 馬希山 正說的得意洋洋,奸兇的眼睛向四下一望,不知又要說什麼。”
見“ 姦兇 ”。
“奸兇”是漢語中具有負面語義色彩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義分解 “奸”指陰險狡詐、心懷惡意,常與“詐”“邪”等字組合使用,如“奸計”“奸佞”。“兇”本義為不吉、災禍,引申為殘暴狠毒,如“兇惡”“兇殘”。兩字組合後,詞義疊加,強調行為或品性的惡劣性。
二、詞義範疇
三、語義演變 該詞在《漢語大詞典》中收錄三個義項:①指叛逆作亂者;②奸詐兇惡之人;③古代特指敵對軍事力量。隨着時代發展,第三項軍事含義逐漸弱化,現代主要保留前兩項語義。
四、應用範疇 常見于司法文書、曆史文獻及成語典故,如“誅除奸兇”“奸兇伏誅”等固定表達。在《刑法》相關司法解釋中,多用于描述具有主觀惡性的犯罪實施者。
說明:以上解析依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漢語大詞典》及北京大學CCL語料庫中的權威語例,因未獲取可公開引用的網絡文獻鍊接,故采用學界公認的紙質辭書作為參考來源。
“奸兇”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作為名詞
指奸詐兇惡的壞人,常用來描述危害社會或國家的邪惡勢力。例如《出師表》中“攘除奸兇”即表達鏟除這類惡人。
作為形容詞
表示行為或性格的“奸詐兇惡”,如唐代劉知幾在《史通》中評價曆史人物時,用“奸兇”形容其品性惡劣。
《出師表》名句
諸葛亮:“庶竭驽鈍,攘除奸兇”(願盡平庸之力,鏟除奸邪兇徒),此處的“奸兇”特指曹魏政權,帶有政治鬥争色彩。
其他文獻用例
多見于曆史文獻、古典文學及正式文體,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用于批判性語境或比喻社會敗類。
(注:以上内容綜合自多個權威詞典及古籍解析,具體文獻可參考标注來源。)
闇薄安期子坳泓闆魚北榜诐遁超星系團塵氣赤鯶黜陟幽明磁北翠瓊丁香頭遁退蚨母告戒瓜蒌滾邊航路惠口昏湎樂兵涼粉立瓜林榔流香鸾困鳳慵鹿鳴筵邁四方步蜜甜漂然橋面氣貌青标輕僄清娛親幸求娉權光取涼石隍獅虎當道失竊衰朽水火夫數貧嘴死貨私通鐵道部通宵徹晝通演脫尾五弄暇曠現世銜冤負屈校序息贲郗家庭樹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