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紳民為頌揚地方官的德政而贈送的傘。傘上綴有許多小綢條,上書贈送人之名氏。《糊塗世界》卷十:“在任時第一要聯絡紳士,要曉得地方官這些萬民傘,德政牌,并不是百姓送的,百姓一樣出錢,卻亦不能不出錢,出錢之後,紳士來還官的情。” 魯迅 《且介亭雜文·說“面子”》:“有一國從 青島 撤兵的時候,有人以列名于萬民傘上為‘有面子’。”亦稱“ 萬民牌傘 ”。《冷眼觀》第七回:“我年伯就即日交卸了 江寧府 篆務,彼都人士,公餞行旌,送萬民牌傘,又忙碌了數日。”
萬民傘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特殊民俗物品,具有曆史和文化雙重意義,具體解釋如下:
萬民傘是封建社會中地方官員離任時,當地百姓或鄉紳為表彰其德政而贈送的傘狀紀念物。其寓意是官員如同巨傘般庇護百姓,象征“愛民如子”的形象。贈送數量越多,代表官員越受愛戴。
早期作為官員離任的紀念品,後期逐漸衍生為廟宇中的祈願物。例如,夏布繡博物館收藏的萬民傘,傘葉一面繪吉祥圖案,另一面寫祈願文字,成為民衆寄托美好願望的載體。
在成語中,“萬民傘”被引申為保護人民的力量或機構,源自寓言《傘下》中“撐傘庇護衆人”的故事。但此用法多見于現代文學比喻,與曆史實物需區分。
更多細節可查看權威百科(來源1、2)及民俗研究(來源5、6)。
《萬民傘》是一個成語,意為保護并照顧廣大民衆的利益和福祉。這個成語借助傘的形象,比喻擔當起保護傘的角色,保護和照顧人民群衆。
《萬民傘》這個成語由三個部分構成:
萬 - 部首“一”、“丨”,總計4畫
民 - 部首“又”,總計5畫
傘 - 部首“人”,總計7畫
《萬民傘》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現代文學家郭沫若的作品《光輝的記憶》,用來形容一件事物能夠給予廣大人民以保護和照顧。
《萬民傘》(以繁體字書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隨着曆史和時代的變遷而有所差異,因此《萬民傘》這個詞在古代可能有不同的寫法。
1. 在新法律的保護下,社會将有一把萬民傘。
2. 愛心捐贈項目是為了給貧困人群提供一把萬民傘。
保護、照顧、社會、公共利益、民衆、群衆
利民之舉、民生工程、群衆之福
喪民之疾、害民之事、不顧民衆利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