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文苑。文翰荟萃之處。 唐 王勃 《上武侍極啟》:“攀翰苑而思齊,傃文風而立志。”
(2).翰林院的别稱。《宋史·蕭服傳》:“文辭勁麗,宜居翰苑。” 清 鈕琇 《觚賸續編·得樹》:“二甲第二入翰苑,非其志也。”
“翰苑”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并結合曆史背景與文化延伸作詳細解釋:
文苑(文翰荟萃之處)
指文學、文化精華聚集的領域或場所。如唐代王勃在《上武侍極啟》中提到“攀翰苑而思齊”,即借“翰苑”比喻文學領域的至高境界。
翰林院的别稱
翰林院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化機構,始于唐代,負責起草诏書、編修史書、侍講經筵等。宋代《宋史·蕭服傳》記載“文辭勁麗,宜居翰苑”,即強調翰林院對文才的要求。
職能與曆史背景
翰林院(翰苑)在唐代為皇帝近臣機構,成員多為學識淵博之士,承擔秘書、顧問等職責,明清時期發展為科舉精英的晉升通道。
名字寓意
作為人名時,“翰”象征文采(如毛筆、書信),“苑”指學術荟萃之地(如皇家園林),整體寓意才華出衆、影響力深遠。
若需進一步了解翰林院的曆史演變或相關典故,可參考古籍《宋史》《觚賸續編》等文獻。
《翰苑》是指文人齊集的地方,也可以指文人的作品聚集的地方。這個詞通常用來描述一個文化氛圍濃厚、文人輩出的場所。
《翰苑》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翰”字的部首是“羽”,有10劃;“苑”字的部首是“艹”,有8劃。
《翰苑》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中,描述了當時的文化圈子。隨後,此詞多被用來指代漢代文人的境地和作品。
《翰苑》的繁體字為《翰苑》。
根據古代的字形演變,古時的《翰苑》字可能會和現代寫法有所不同,但具體寫法已無從查考。
1. 當年的《翰苑》聚集了許多文學巨匠,他們的作品流傳至今,仍然被稱為經典。
2. 這座城市曾經是文化沃土,是一座真正的《翰苑》。
翰墨(表示文人的境界和才情)、小翰(指年輕有才華的文人)
文化圈、文化名城、文人荟萃之地
文化荒漠、乏人問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