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神話中人名。據《後漢書·南蠻傳》、 晉 幹寶 《搜神記》等書記載,遠古 帝喾 ( 高辛氏 )時,有老婦得耳疾,挑之,得物大如繭。婦人盛于瓠中,覆之以槃,頃化為犬,其文五色,因名 槃瓠 。按,《玄中記》作“ 槃護 ”。後 槃瓠 助 帝喾 取 犬戎 吳将軍 頭, 帝喾 以少女妻之。負而走入 南山 ,生六男六女,自相配偶。其後子孫繁衍。 唐 劉知幾 《史通·斷限》:“北 貊 起自 淳維 ,南 蠻 出於 槃瓠 。” 清 魏祝亭 《荊南苗俗記》:“ 荊南 辰州 ,與 黔 鄰界毗所,崇岡萬疊,綿亙二百餘裡,中悉為 苗 窟, 苗 系出 槃瓠 。”
2.泛指南方少數民族。 唐 陳陶 《鐘陵道中作》詩:“煙火近通 槃瓠 俗,水雲深入 武陵 鄉。” 明 吾邱瑞 《運甓記·平蠻奏凱》:“揮戈瘴雨晴,仗劍蠻煙浄。看 槃瓠 匿跡,魍魎潛形。”
槃瓠(pán hù)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重要人物,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根據記載,槃瓠是五色神犬形象,傳說高辛帝時期戎吳将軍作亂,槃瓠咬下其首級立功,最終與帝女結合。後隱入南山繁衍後代,形成少數民族部落。這一故事在《後漢書·南蠻傳》和《搜神記》中均有記載。
據考證,"槃瓠"可能音轉為"盤古",成為中華民族創世神話的源頭,這種演變體現了神話傳播中的文化整合現象。
古籍中"槃瓠"可泛指:
注:該詞涉及古代神話體系,不同文獻記載存在版本差異,建議結合《中國神話傳說詞典》等工具書進一步考證。
槃瓠(pán hù)是一個古老的詞彙,它由兩個部首組成:木字旁邊的槠(zhū)和瓜字旁邊的瓠(hù)。槠是指某種類型的樹木,瓠則是指一種葫蘆類植物。
槠的寫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象形文字。它由三個筆畫組成,形狀像一顆小樹,逐漸演變成現代漢字的樣子。瓠的寫法也是以象形文字為基礎,由四個筆畫組成,形狀略微像葫蘆的外形。
槃瓠這個詞來源于古文獻,最早出現在《楚辭·霜華賦》中。在這裡,槃瓠指的是一種混雜種的葫蘆,具有獨特的形狀和顔色,常常用來進行藝術表演。隨着時間的推移,槃瓠逐漸成為了指代藝術品或者奇特事物的象征。
在繁體字中,槃瓠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槠的寫法有時會多加一點或者少一點草書風格的筆畫,但基本形狀沒有太大區别。瓠的寫法則會有多種變體,有時會像個小隔斷,也有時會形狀扁平一些。
槃瓠這個詞多用于文學作品或者古文獻中,意在形容某種奇特或者獨特的事物。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那迷人的藝術品猶如一塊珍貴的槃瓠,吸引了衆人的目光。
槃瓠的近義詞可以是珍奇、奇特、獨特;反義詞可以是普通、平凡。
槃瓠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更具描述性的詞語,例如:
- 槃瓠奇珍:形容非常珍貴且罕見的物品。
- 藝術槃瓠:指代一種獨特而出色的藝術品。
- 槃瓠景觀:指某處景點或者風景特色獨特的地方。
槃瓠這個詞語具有濃厚的曆史和文化意義,它是古代文化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了解槃瓠的意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寫法、例句、組詞以及近義詞和反義詞,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古老而獨特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