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槃瓠的意思、槃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槃瓠的解釋

1.古神話中人名。據《後漢書·南蠻傳》、 晉 幹寶 《搜神記》等書記載,遠古 帝喾 ( 高辛氏 )時,有老婦得耳疾,挑之,得物大如繭。婦人盛于瓠中,覆之以槃,頃化為犬,其文五色,因名 槃瓠 。按,《玄中記》作“ 槃護 ”。後 槃瓠 助 帝喾 取 犬戎 吳将軍 頭, 帝喾 以少女妻之。負而走入 南山 ,生六男六女,自相配偶。其後子孫繁衍。 唐 劉知幾 《史通·斷限》:“北 貊 起自 淳維 ,南 蠻 出於 槃瓠 。” 清 魏祝亭 《荊南苗俗記》:“ 荊南 辰州 ,與 黔 鄰界毗所,崇岡萬疊,綿亙二百餘裡,中悉為 苗 窟, 苗 系出 槃瓠 。”

2.泛指南方少數民族。 唐 陳陶 《鐘陵道中作》詩:“煙火近通 槃瓠 俗,水雲深入 武陵 鄉。” 明 吾邱瑞 《運甓記·平蠻奏凱》:“揮戈瘴雨晴,仗劍蠻煙浄。看 槃瓠 匿跡,魍魎潛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槃瓠(pán hù)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重要圖騰形象,常見于南方少數民族的族源叙事中。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核心釋義

  1. 字義溯源

    “槃”通“盤”,指承物之器;“瓠”即葫蘆。二字組合最初可能隱喻“孕育”或“容器”的象征意義,後演變為神犬名。該詞屬聯綿詞,不可拆分解釋,需整體理解為特定神名。

  2. 神話形象

    槃瓠被描述為犬首人身的神犬,常見于《後漢書·南蠻傳》《搜神記》等典籍。傳說中,帝喾(或高辛氏)時期,犬戎入侵,槃瓠因咬殺敵酋立功,得娶公主,繁衍出南方蠻族部落。其形象承載着圖騰崇拜與祖先信仰的雙重内涵。


二、文化延伸

  1. 民族起源象征

    槃瓠神話廣泛流傳于瑤族、畲族、苗族等族群中,被視為氏族始祖。例如畲族《高皇歌》以槃瓠為圖騰,瑤族《過山榜》記載其助國事迹,反映古代部落的動物崇拜與血緣認同。

  2. 民俗遺存

    相關民族至今保留祭祀儀式,如瑤族“跳盤王”、畲族“傳師學師”等,通過舞蹈、祭祀樂(如《盤王大歌》)傳承槃瓠記憶,印證其文化生命力。


三、學術争議與辨析

  1. 槃瓠與盤古

    部分學者(如聞一多)認為槃瓠神話可能影響盤古創世說的形成,但二者屬不同體系:槃瓠為氏族祖先神,盤古為宇宙開辟神。

  2. 異文差異

    文獻中“槃瓠”亦作“盤護”“盤瓠”,《後漢書》記作“盤瓠”,《搜神記》稱“槃瓠”,屬同詞異寫,釋義一緻。


參考資料說明

因未檢索到可直接引用的權威線上詞典釋義,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神話傳說詞典》(袁珂著)及《後漢書》《搜神記》等典籍記載。建議查閱實體工具書或學術數據庫(如CNKI)獲取詳細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槃瓠(pán hù)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重要人物,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神話人物

根據記載,槃瓠是五色神犬形象,傳說高辛帝時期戎吳将軍作亂,槃瓠咬下其首級立功,最終與帝女結合。後隱入南山繁衍後代,形成少數民族部落。這一故事在《後漢書·南蠻傳》和《搜神記》中均有記載。

二、民族象征

  1. 南方少數民族圖騰:槃瓠被瑤族、苗族、畲族等南方少數民族奉為祖先,指出其故事在少數民族中廣泛流傳。
  2. 文化符號:唐代詩人陳陶《鐘陵道中作》用"槃瓠俗"代指南方民俗。

三、文化演變

據考證,"槃瓠"可能音轉為"盤古",成為中華民族創世神話的源頭,這種演變體現了神話傳播中的文化整合現象。

四、語義延伸

古籍中"槃瓠"可泛指:

注:該詞涉及古代神話體系,不同文獻記載存在版本差異,建議結合《中國神話傳說詞典》等工具書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媕陋白相人班史邊費邊業炳燭撐腸拄肚逴俗絶物存謝遞身獨眼龍頟颡發號犯狂墳垆負手之歌剛風甘于櫜服隔品弓影杯蛇貴人賤己閨訓哈話何範恒态核取慌惚回黃轉綠獲勝巨室圹遠老龍擬非其倫溺窩子攀藤附葛鵬池縴道愆釁卿僚擎托跫音裘敝金盡娆害瑞慶節神蛟勢必室闾施設收當說閑話四塵瑣闱陶真痛勦窮追誤事五蜀無莊校旗小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