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兩浙 ”。
“兩淛”中的“淛”是“浙”的異體字,因此“兩淛”即“兩浙”,是古代對浙江地區的地理稱謂,具體含義如下:
行政區劃概念
宋代設“兩浙路”,範圍涵蓋今浙江省全境及江蘇南部的蘇南地區。後分為“浙東路”(紹興、甯波、台州等地)與“浙西路”(杭州、嘉興、湖州及蘇南部分區域)。
地理範圍演變
元代沿用“兩浙”概念,但明代後逐漸被“浙江”取代。清代“浙江省”正式定名,但“兩浙”仍用于文化或曆史語境,代指江南核心區域。
如今“兩浙”主要用于曆史、文學或學術研究,指代浙江及蘇南部分地區。日常語境中多用“浙江省”或“江浙滬”等現代區劃名稱。
《兩淛》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冫和沌。
冫(冰字底)、沌(水字旁)。
《兩淛》共有14個筆畫。
《兩淛》一詞源于古代宮廷音樂,《樂府詩集·召南·淛淛》中有相關的記載。《兩淛》被用來形容音樂奏鳴之聲響亮,動聽悅耳。
繁體字為「兩淛」。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兩淛》是以草書形态出現的,書法形态變化多樣,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書寫規範。
1. 這首樂曲《兩淛》被譽為古代音樂的精華。
2. 音樂會上,樂手們齊奏《兩淛》,場面震撼人心。
淛音(指鳴樂的聲音)
兩渚(指兩岸)
悅耳、動聽、婉轉、悠揚
噪音、刺耳、沉悶、乏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