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述的意思、無述的詳細解釋
無述的解釋
無可稱道;無人稱道。《論語·憲問》:“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朱熹 集注:“述猶稱也。”《漢書·成帝紀》:“溫故知新,通達國體,故謂之博士;否則,學者無述焉。” 南朝 宋 鮑照 《從庾中郎遊園山石室》詩:“神化豈有方,妙象竟無述。”
詞語分解
- 無的解釋 無 (無) ú 沒有,與“有”相對;不:無辜。無償。無從(沒有門徑或找不到頭緒)。無度。無端(無緣無故)。無方(不得法,與“有方”相對)。無非(隻,不過)。無動于衷。無所適從。 有 筆畫數:; 部首
- 述的解釋 述 ù 講話,陳說,叙述。述評。描述。論述。綜述。述職。述而不作。 修纂:著述。 循,順行:“報我不述”。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無述"是一個相對生僻的文言詞彙,在現代漢語詞典中通常未被單獨收錄為詞條。其含義需從構成它的兩個語素"無"和"述"的本義及結合方式來理解:
-
核心含義:
- 沒有記載;沒有陳述。 這是最直接的含義。"無"表示否定,"述"指記述、陳述、講述。組合起來意指某事物未被文字記錄或口頭傳達。例如:"其事湮滅,史冊無述"(這件事已經湮滅,史書上沒有記載)。
- 無法描述;難以言說。 在特定語境下,"無述"可以引申為某種狀态、情感或事物過于精微、玄妙或複雜,以至于無法用語言來充分描述或表達。例如:"此中真意,妙不可言,實乃無述"(其中的真意,美妙得無法言說,實在是無法描述)。
-
語素解析:
- 無 (wú): 動詞,表示"沒有"、"不存在"。是漢語中最基本的否定詞之一。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對"無"的釋義。
- 述 (shù): 動詞,本義為遵循、依照,引申為記述、陳述、講述、叙述。來源:《說文解字》釋"述"為"循也";《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釋"述"有"記述"、"陳述"等義項。
-
使用語境:
"無述"主要用于書面語,特别是文言色彩較濃的語境中,如古典文學、曆史文獻、哲學論述或仿古的現代文章中。它強調的是一種"缺失"的狀态——要麼是客觀記載的缺失,要麼是主觀表達能力的局限。
-
與相關詞的區别:
- "未述": 側重于"尚未"陳述或記載,暗示未來可能有。
- "不述": 側重于主觀上"不去"陳述或記載。
- "無述": 側重于客觀上"不存在"陳述或記載的狀态,或者強調"無法"描述的特性。
"無述"意指沒有記載、沒有陳述,或引申為無法描述、難以言說。它是一個由否定詞"無"和動詞"述"組合而成的文言詞彙,體現了語言表達的局限性或曆史記錄的缺失。由于該詞未被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廣泛收錄為獨立詞條,其釋義主要依據語素分析和古典文獻用例。
參考來源: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對"無"和"述"的釋義提供了核心語素依據。 (注:此為權威工具書,但無線上公開鍊接提供具體頁面。)
- 《說文解字》(許慎):提供了"述"字的本義解釋。 (注:古籍,無直接線上鍊接對應具體詞條解釋。)
- 古典文獻用例:如史書、文集等,是理解"無述"實際運用的關鍵語境。 (注:需具體文獻支撐,此處為泛指。)
網絡擴展解釋
“無述”是一個具有古典色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可從以下層面解析:
一、核心釋義
-
本義
指“無可稱道;無人稱道”,強調沒有值得稱贊或傳揚的成就或事迹。例如《論語·憲問》中“長而無述焉”即批評人一生缺乏建樹。
-
延伸理解
- 表達障礙:部分文獻(如)提到其可引申為“無法用言語描述”,例如《韓非子》故事中用“無述”表示難以言說的才能。
- 現代用法:當代語境中偶見“未作叙述”的含義,如“現象無述”指未被詳細記錄或說明,但此用法較少見且權威性存疑。
二、典故與出處
- 《論語·憲問》:“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朱熹注解“述”為“稱”,即無值得稱道之處。
- 《漢書·成帝紀》:“學者無述焉”強調學術上缺乏可傳承的貢獻。
三、結構解析
- 字義拆分
“無”表否定;“述”原指陳述、傳述,後衍生出“稱道”含義。組合後強調“沒有可陳述的成就”或“無人傳頌”。
四、使用建議
古典文獻中需嚴格按“無可稱道”理解;現代語境若作“未叙述”使用時,建議結合上下文明确語義,避免歧義。
别人正在浏覽...
案考白絹斜封百聽不厭剝坐别紀碧鷄畢命不拔瞋嫌創歴寸善片長淡台電視演播室雕槁動悸發惱廢黜分娩賦歌敷顯隔行根株宮門抄合室幻劇較捷介祉精實久名向知舊志擴編來蘇臨池學書另當别論蘆子内寇貧裡起舵傾擠清散情志藑茅絿政啓籥什伍東西使靳矢施飾帨收田稅局説例術智宋襄之仁泰然處之體态屯衛托開文齊福不齊想望風褱下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