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濕的意思、寒濕的詳細解釋
寒濕的解釋
(1) [weather] ∶寒冷空氣和潮濕
穿衣以禦寒濕
(2) [cold-dampness]
(3) 病邪。緻病則阻滞陽氣的運行,血流不暢,發生肌膚疼痛、關節攣痹等症
(4) 病證,由于濕困脾胃,損傷脾陽,或患者平素脾腎陽虛而緻水飲内停。可見畏寒肢冷、腹脹、洩瀉或浮腫等症
詳細解釋
寒冷潮濕。《素問·長刺節論》:“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痺,傷於寒濕。”《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病蟯得之於寒溼,寒溼氣宛篤不發,化為蟲。”
詞語分解
- 寒的解釋 寒 á 冷,與“暑”相對:寒冬。寒色。寒衣。寒冽。寒帶。寒戰。寒噤。寒食(節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從這一天起不生火做飯,也有的地區把清明當作“寒食”)。寒喧。寒來暑往。唇亡齒寒。 害怕:寒心。 窮困,
- 濕的解釋 濕 (濕) ī 沾了水或是含的水分多,與“幹”相對:濕度。潮濕。濕潤。濕熱。濕漉漉。 中醫學名詞:濕氣。濕邪。濕瀉。 幹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寒濕是漢語中一個複合詞,由“寒”與“濕”兩個語素構成,既可作名詞,亦可作形容詞使用。其核心含義指寒冷與潮濕的環境或狀态,在中醫理論中更特指一類緻病因素。以下是具體解析:
一、現代漢語基礎釋義
-
字義構成
-
應用場景
常用于描述氣候、地理環境或人體感受,如:“南方冬季寒濕難耐”“地下室寒濕陰冷”。
二、中醫術語的深層含義
在中醫理論中,“寒濕”是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中寒邪與濕邪的結合體,屬外感病邪:
-
病理特性
- 寒性凝滞:阻滞氣血運行,引發疼痛、拘急(如關節冷痛)。
- 濕性黏濁:困阻脾胃運化,導緻頭身困重、腹瀉水腫。
二者相合,易傷陽氣,病症多遷延難愈。
-
經典文獻依據
《黃帝内經·素問》提出:“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指出其緻病特點為收引凝滞。
《傷寒論》進一步記載寒濕緻“身疼、腰痛、骨節疼痛”等症狀。
-
辨證表現
常見舌苔白膩、脈沉遲,伴有畏寒肢冷、腹脹便溏等,需以溫陽化濕為治法。
三、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寒冷潮濕”,例詞“寒濕地帶”。
- 《中醫大辭典》
明确其為“寒邪與濕邪相合的病邪”,可緻痹證、洩瀉等。
參考資料
- 現代漢語釋義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數字資源庫
https://www.cp.com.cn/book/7f142b8e-6.html
- 中醫病理機制: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中醫基礎理論》
http://www.cptcm.com/bookdetail/9787513240001
- 《黃帝内經》原文:中華書局點校本
https://www.zhbc.com.cn/book/9787101003807
- 《傷寒論》條文:人民衛生出版社《傷寒論校注》
https://www.pmph.com/product/9787117267190
- 術語規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分類與代碼》
http://www.satcm.gov.cn/bzgf/2018-12-24/1824.html
網絡擴展解釋
寒濕是中醫理論中的病理概念,指寒邪與濕邪結合導緻的疾病狀态,可從以下方面綜合理解:
一、定義與分類
寒濕既指外感病邪,也指内生病理産物。分為兩類:
- 外感寒濕:由寒冷潮濕環境或淋雨涉水引發,阻滞氣血運行,表現為關節疼痛、肌肉僵硬。
- 内生寒濕:因脾腎陽虛導緻水濕停滞,常見畏寒肢冷、腹脹腹瀉、浮腫等。
二、典型症狀
- 體感異常:四肢冰涼、肢體麻木、畏寒怕冷
- 消化系統:食欲減退、腹脹、天亮前腹瀉(五更瀉)
- 舌象特征:舌淡胖有齒痕,苔白膩或滑
- 筋骨症狀:關節酸痛、肌肉沉重、活動受限
三、成因與病機
- 外因:長期處于陰冷潮濕環境,或飲食生冷(如冰飲、海鮮)
- 内因:脾腎陽虛,水濕運化失調,濕濁内停轉化為寒濕
- 病機關鍵:寒傷陽氣,濕阻氣機,共同導緻氣血凝滞
四、調理與治療
- 環境調整:避免潮濕環境,注意保暖
- 飲食建議:少食生冷,可食用生姜、薏米等溫中化濕食物
- 中醫療法:
- 艾灸/拔罐:通過溫熱作用驅散寒濕
- 中藥方劑:常用羌活、獨活、陳皮等藥材(需遵醫囑)
- 生活習慣:適度運動促進陽氣生發,春季尤需注意排濕
(注:具體治療需經專業中醫辨證,以上為通用建議)
别人正在浏覽...
阿羅漢果白丑暴斂橫征被減數不分高下不可言不則程限呈閲重采凍毫煩渴飛漱感蕩寒瘁滑石粉渾殽鴶鵴疆事洊迫僥禍階霤峻岨開排糠市猑蹏臘八豆老慵林垂六箴立儀盧弓麥秀寒蠻手蠻腳門牋名言靡有孑遺目眚排句頃匡散散兒上平商彜周鼎閃展善治適要收附數論碩師蒜條桃花潭水軆性退縮脫胎換骨畏害緼絮潇颾嚣聲小娃寫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