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則的意思、不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則的解釋

同“ 否則 ”。1.猶言則,就。不,助詞,無義。《逸周書·祭公》:“我不則寅哉,寅哉!” 孔晁 注:“寅,敬也。不則,猶言則也。”

(2).不循法度。《漢書·賈誼傳》:“帝入太學,承師問道,退習而考於太傅,太傅罰其不則而匡其不及。” 顔師古 注:“則,法也。”

(3).不隻;不止。 宋 楊萬裡 《己未春日山居雜興》詩之八:“即今遍地欒枝錦,不則梢頭幾點紅。” 元 無名氏 《盆兒鬼》第一折:“他不則説出來,必然做出來。”

(4).見“ 不咱 ”。

同“ 否則 ”。《資治通鑒·後唐潞王清太元年》:“時 潞王 使者多為鄰道所執,不則依阿操兩端,惟 隴州 防禦使 相裡金 傾心附之。” 胡三省 注:“不讀曰否。”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説話不迂腐,十句之中定有一二句超脫;行文不闆實,一篇之内但有一二段空靈,此即可以填詞之人也。不則另尋别計,不當以有用精神,費之無益之地。”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不則”是一個多義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義項:

1. 同“否則”
在部分古籍中,“不則”可作連詞使用,表示“如果不這樣,就……”,與“否則”同義。例如《逸周書·祭公》中“我不則寅哉”即強調“若不如此,則需恭敬行事”。

2. 不循法度
此義項強調違背規則或常規,如《漢書·賈誼傳》記載“太傅罰其不則”,指對不遵守禮法行為進行懲戒。此時“則”作“法度”解。

3. 不隻/不止
宋元文獻中,“不則”可表示超出某一範圍或數量。如元雜劇《盆兒鬼》中“不則説出來”意為“不止說出來”,隱含後續動作的必然性。

4. 助詞無實義
在部分語境中,“不”為虛詞,僅加強語氣,“則”表“就”。如《逸周書》孔晁注“不則,猶言則也”,即“不”無實際含義,整體表達“則需如何”。

5. 成語含義:不合常理
現代漢語中,“不則”作為成語,指“不按規則或常理行事”,如“行事不則”形容行為違背邏輯或常規。


使用注意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則(bù zé)一詞有着多重含義和用法。下面将按照要求簡要介紹它的部首、筆畫、來源、繁體、古時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部首和筆畫: 不則的部首是不字的左邊的一橫。它包含了5個筆畫,其中一橫加上四點代表四個撇。 來源: 不則是由“不”和“則”兩個漢字組合而成。它們都是獨立的漢字,分别有自己獨特的含義。“不”表示否定、反對,而“則”表示規則、法則。 繁體: 《不則》在繁體字中寫作“不則”。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形态上,不則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例句: 1. 遵守法律是我們應盡的不則。 2. 不要隨意修改規則,否則會破壞團隊的不則。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不則行為、不則事件、不則思維。 近義詞:規則、法則、準則。 反義詞:規矩、規範、遵循。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