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鴶鞠 ”。布谷鳥的别名。 漢 焦贛 《易林·乾之蒙》:“鴶鵴鳲鳩,專一無尤,君子是則,長受嘉福。”《荀子·勸學》“《詩》曰:屍鳩在桑,其子七兮” 唐 楊倞 注:“《曹風·屍鳩》之篇。 毛 雲:屍鳩,鴶鞠也。” 清 陳維崧 《春光好·桐川道中作》詞:“鴶鵴叫,戍樓平,漆燈明,一路春田,四月少人耕。”按,《爾雅·釋鳥》:“鳲鳩,鴶鵴。” 郭璞 注:“今之布穀也, 江 東呼為穫穀。”
“鴶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1. 基本含義 “鴶鵴”是布谷鳥的别名,在漢代文獻中已有記載。例如《易林·乾之蒙》提到“鴶鵴鳲鳩,專一無尤”,郭璞注解說明“今之布穀也,江東呼為穫穀”。
2. 發音與字形
3. 文化背景 布谷鳥在古代文學中常象征農耕時節或寄托情感,如《詩經》用“鳲鸠”(即布谷)比喻德行專一。而“鴶鵴”作為别名,反映了不同地域對同一種鳥的稱呼差異(如江東稱“穫穀”)。
擴展補充
布谷鳥(大杜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與農事相關,因其鳴叫時節恰逢播種期,故被視為“勸耕之鳥”。類似别名還有“子規”“杜宇”等,多與季節、傳說相聯繫。
《鴶鵴》(jí hú)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指導、執掌,也可引申為領導或掌控事物的能力。
《鴶鵴》的拆分部首為“鳥字旁”,它是由“鳥”和“勾”兩個部首組成。
《鴶鵴》共有23個筆畫。
《鴶鵴》的來源尚無确切的解釋和出處,但在古代文獻中可以找到相關的使用記錄。
《鴶鵴》的繁體字為「鷄鶑」。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會有一定的變化,因此《鴶鵴》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
1. 他擔任這個職務已經多年,展現了出色的《鴶鵴》能力。
2. 隻有具備高超的《鴶鵴》才能夠成功領導團隊完成這項任務。
1. 鴶鵴能力:指掌握事物的能力。
2. 鴶鵴者:指具備領導能力的人。
1. 執掌:指掌管、領導。
2. 統率:指統領、指揮。
1. 從被:指被控制、被領導。
2. 從屬:指依附、隸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