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鴶鵴的意思、鴶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鴶鵴的解釋

亦作“ 鴶鞠 ”。布谷鳥的别名。 漢 焦贛 《易林·乾之蒙》:“鴶鵴鳲鳩,專一無尤,君子是則,長受嘉福。”《荀子·勸學》《詩》曰:屍鳩在桑,其子七兮” 唐 楊倞 注:“《曹風·屍鳩》之篇。 毛 雲:屍鳩,鴶鞠也。” 清 陳維崧 《春光好·桐川道中作》詞:“鴶鵴叫,戍樓平,漆燈明,一路春田,四月少人耕。”按,《爾雅·釋鳥》:“鳲鳩,鴶鵴。” 郭璞 注:“今之布穀也, 江 東呼為穫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鴶鵴(jiá jú)是漢語中對布谷鳥的古稱,又稱“稭鞠”“鳲鸠”,屬于古代典籍中記載的鳥類名稱,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鴶鵴指布谷鳥(今稱大杜鵑),是杜鵑科鳥類的一種。其名稱源于該鳥的鳴叫聲模拟,古籍中常以“鴶鵴”形容布谷鳥的啼鳴音。例如:


二、文化引申義

因布谷鳥鳴叫于春耕時節,古人将其視為農事活動的物候标志,并賦予“勸耕”“催農”的象征意義:

《禮記·月令》載:“仲春之月……鷹化為鸠。”鄭玄注:“鸠,搏谷也(即布谷)。”

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稱:“布谷,江東呼為郭公,北人雲‘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三、生物學特征

據現代鳥類學考證,鴶鵴即大杜鵑(Cuculus canorus),特征包括:

  1. 外形:體長約30厘米,上體灰褐色,腹部具橫斑。
  2. 習性:寄生繁殖,将卵産于其他鳥巢中。
  3. 鳴聲:二音節“布谷-布谷”的重複叫聲,古人拟音為“鴶鵴”。

四、古籍文獻佐證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1年,“鴶鵴”詞條。
  2.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鳲鸠”釋義。
  3. 鄭作新《中國鳥類系統檢索》,科學出版社,2002年,杜鵑科分類說明。
  4. 李時珍《本草綱目·禽部》:“杜鵑……其鳴若曰‘不如歸去’。”

(注:古籍原文引用均标注文獻來源,現代工具書及生物學研究未提供線上鍊接,以權威出版物名稱标注。)

網絡擴展解釋

“鴶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1. 基本含義 “鴶鵴”是布谷鳥的别名,在漢代文獻中已有記載。例如《易林·乾之蒙》提到“鴶鵴鳲鳩,專一無尤”,郭璞注解說明“今之布穀也,江東呼為穫穀”。

2. 發音與字形

3. 文化背景 布谷鳥在古代文學中常象征農耕時節或寄托情感,如《詩經》用“鳲鸠”(即布谷)比喻德行專一。而“鴶鵴”作為别名,反映了不同地域對同一種鳥的稱呼差異(如江東稱“穫穀”)。

擴展補充
布谷鳥(大杜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與農事相關,因其鳴叫時節恰逢播種期,故被視為“勸耕之鳥”。類似别名還有“子規”“杜宇”等,多與季節、傳說相聯繫。

别人正在浏覽...

保人便道博奧不人道創傷嗒嗒搗衣登三訂賣餌糕風雨對床幹吾高層庚齒耕藉蛤仔龜焦骨膜故書恒幹哄擁厚厚滑浪寖大禁方徑尺距隨課事款誠來得早來牟拉圾箱諒情濂洛關閩龍團律行麥苗馬圄媚媚謀材配貳谝言清清人定勝天三棱鏡掃犁色忤蛇腹斷紋生機勃勃世年失禦釋滞私恚胎毛威淩文鞇污上無渝陷師小家子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