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的意思、寒湿的详细解释
寒湿的解释
(1) [weather] ∶寒冷空气和潮湿
穿衣以御寒湿
(2) [cold-dampness]
(3) 病邪。致病则阻滞阳气的运行,血流不畅,发生肌肤疼痛、关节挛痹等症
(4) 病证,由于湿困脾胃,损伤脾阳,或患者平素脾肾阳虚而致水饮内停。可见畏寒肢冷、腹胀、泄泻或浮肿等症
详细解释
寒冷潮湿。《素问·长刺节论》:“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痺,伤於寒湿。”《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病蟯得之於寒溼,寒溼气宛篤不发,化为虫。”
词语分解
- 寒的解释 寒 á 冷,与“暑”相对:寒冬。寒色。寒衣。寒冽。寒带。寒战。寒噤。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不生火做饭,也有的地区把清明当作“寒食”)。寒喧。寒来暑往。唇亡齿寒。 害怕:寒心。 穷困,
- 湿的解释 湿 (濕) ī 沾了水或是含的水分多,与“干”相对:湿度。潮湿。湿润。湿热。湿漉漉。 中医学名词:湿气。湿邪。湿泻。 干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寒湿是汉语中一个复合词,由“寒”与“湿”两个语素构成,既可作名词,亦可作形容词使用。其核心含义指寒冷与潮湿的环境或状态,在中医理论中更特指一类致病因素。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现代汉语基础释义
-
字义构成
-
应用场景
常用于描述气候、地理环境或人体感受,如:“南方冬季寒湿难耐”“地下室寒湿阴冷”。
二、中医术语的深层含义
在中医理论中,“寒湿”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中寒邪与湿邪的结合体,属外感病邪:
-
病理特性
- 寒性凝滞:阻滞气血运行,引发疼痛、拘急(如关节冷痛)。
- 湿性黏浊:困阻脾胃运化,导致头身困重、腹泻水肿。
二者相合,易伤阳气,病症多迁延难愈。
-
经典文献依据
《黄帝内经·素问》提出:“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指出其致病特点为收引凝滞。
《伤寒论》进一步记载寒湿致“身疼、腰痛、骨节疼痛”等症状。
-
辨证表现
常见舌苔白腻、脉沉迟,伴有畏寒肢冷、腹胀便溏等,需以温阳化湿为治法。
三、权威词典释义参考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定义:“寒冷潮湿”,例词“寒湿地带”。
- 《中医大辞典》
明确其为“寒邪与湿邪相合的病邪”,可致痹证、泄泻等。
参考资料
- 现代汉语释义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数字资源库
https://www.cp.com.cn/book/7f142b8e-6.html
- 中医病理机制: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基础理论》
http://www.cptcm.com/bookdetail/9787513240001
- 《黄帝内经》原文:中华书局点校本
https://www.zhbc.com.cn/book/9787101003807
- 《伤寒论》条文:人民卫生出版社《伤寒论校注》
https://www.pmph.com/product/9787117267190
- 术语规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http://www.satcm.gov.cn/bzgf/2018-12-24/1824.html
网络扩展解释
寒湿是中医理论中的病理概念,指寒邪与湿邪结合导致的疾病状态,可从以下方面综合理解:
一、定义与分类
寒湿既指外感病邪,也指内生病理产物。分为两类:
- 外感寒湿:由寒冷潮湿环境或淋雨涉水引发,阻滞气血运行,表现为关节疼痛、肌肉僵硬。
- 内生寒湿:因脾肾阳虚导致水湿停滞,常见畏寒肢冷、腹胀腹泻、浮肿等。
二、典型症状
- 体感异常:四肢冰凉、肢体麻木、畏寒怕冷
-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腹胀、天亮前腹泻(五更泻)
- 舌象特征: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或滑
- 筋骨症状:关节酸痛、肌肉沉重、活动受限
三、成因与病机
- 外因:长期处于阴冷潮湿环境,或饮食生冷(如冰饮、海鲜)
- 内因:脾肾阳虚,水湿运化失调,湿浊内停转化为寒湿
- 病机关键:寒伤阳气,湿阻气机,共同导致气血凝滞
四、调理与治疗
- 环境调整:避免潮湿环境,注意保暖
- 饮食建议:少食生冷,可食用生姜、薏米等温中化湿食物
- 中医疗法:
- 艾灸/拔罐:通过温热作用驱散寒湿
- 中药方剂:常用羌活、独活、陈皮等药材(需遵医嘱)
- 生活习惯:适度运动促进阳气生发,春季尤需注意排湿
(注:具体治疗需经专业中医辨证,以上为通用建议)
别人正在浏览...
拜登变速裁月镂云惨嗟柴林鬯草乘灭斥斥初速存庇村憨大夥德本财末刁妇蝶黛抵梧对抗赛发奋蹈厉非常風衢风宿水餐分我杯羹阁馆根底宫线鹤发华渚回觑姣羞季风气候矩绳老骥嘶风礼教灵輴乱作胡为迈四方步篾如螟蛉子瑉石膜呗木册匹夫贩妇乔忿棋师栖音三平识曲石垠使用面积衰麻爽性孙刘蹄踁同行头脑汤五侯缃图仙龛宵遁徙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