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謂沒任何一個人能逃脫旱災的侵害。《詩·大雅·雲漢》:“旱既太甚,則不可推。兢兢業業,如霆如雷。 周 餘黎民,靡有孑遺。” 鄭玄 箋:“ 周 之衆民多有死亡者矣。今其餘無有孑遺者,言又餓病也。” 王先謙 集疏引 趙岐 《孟子章句》:“ 周 餘黎民,靡有孑遺。志在憂旱災民,無孑然遺脫、不遭旱災者,非無民也。”後則指蕩然無存,毫無遺留。《後漢書·應劭傳》:“逆臣 董卓 ,蕩覆王室,典憲焚燎,靡有孑遺。” 梁啟超 《中國積弱溯源論》:“ 中國 之一線生機,芟夷斬伐而靡有孑遺者,皆在此三十年也。”
“靡有孑遺”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完全沒有剩餘或遺漏,形容徹底消失、毫無遺留。常用于強調事物被清除或破壞得極為徹底。
發音與結構
出處與演變
源自《詩經·大雅·雲漢》:“周餘黎民,靡有孑遺。”原指周朝經曆大旱後,百姓無一幸免。後世引申為泛指一切事物蕩然無存,如文獻、遺迹等完全消失。
使用場景與注意
例句參考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昭明文選》等典籍。
《靡有孑遺》是一個成語,意為“沒有一點遺漏”。它強調了事物完美無缺,沒有絲毫的遺失或缺陷。
《靡有孑遺》這個成語的部首是“革”,讀音為“gé”,它在字典中排列在第162個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8。
據考證,這個成語最早出自《論語·衛靈公》這篇文章。其中的原句是“靡不有初,而至於**始終**者久矣”,意為“沒有一絲一毫的初始,而堅持到結束的事情往往能夠持續很久”。後來人們引申出了“靡有孑遺”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事物的完美無缺。
《靡有孑遺》這個成語的繁體寫法為「靡有孑遺」。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态與現代有所區别。關于《靡有孑遺》這個成語的寫法,在古代的記載中可以看到多種不同的版本。由于古代寫字的風格和規範與現代不同,因此具體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
1. 這個團隊的合作默契,成功的項目沒有靡有孑遺。
2. 他的辭職信寫得非常完美,沒有一字一句靡有孑遺。
組詞:靡然、孑然、遺落。
近義詞:無懈可擊、萬無一失。
反義詞:殘缺不全、失之毫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