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謂沒任何一個人能逃脫旱災的侵害。《詩·大雅·雲漢》:“旱既太甚,則不可推。兢兢業業,如霆如雷。 周 餘黎民,靡有孑遺。” 鄭玄 箋:“ 周 之衆民多有死亡者矣。今其餘無有孑遺者,言又餓病也。” 王先謙 集疏引 趙岐 《孟子章句》:“ 周 餘黎民,靡有孑遺。志在憂旱災民,無孑然遺脫、不遭旱災者,非無民也。”後則指蕩然無存,毫無遺留。《後漢書·應劭傳》:“逆臣 董卓 ,蕩覆王室,典憲焚燎,靡有孑遺。” 梁啟超 《中國積弱溯源論》:“ 中國 之一線生機,芟夷斬伐而靡有孑遺者,皆在此三十年也。”
"靡有孑遺"釋義
"靡有孑遺"(mǐ yǒu jié yí)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意為沒有任何遺留或剩餘,強調徹底消失或毀滅,無一幸免。
字義拆解
組合意為"連絲毫剩餘都沒有",形容徹底消亡。
成語語義
指事物完全滅絕或消失,不留任何痕迹或幸存者,常用于描述災難性場景(如戰争、自然災害後的慘狀)。
出自《詩經·大雅·雲漢》:
"周餘黎民,靡有孑遺。"
描述周宣王時期大旱導緻百姓幾乎滅絕的景象(《詩經譯注》,中華書局,2015年,頁421)。後世引申為"徹底消失"的通用表述。
古籍用例
現代語境
用于強調滅絕性後果,如:
"這場瘟疫過後,村落中靡有孑遺。"(《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頁916)
"孑"(jié)指殘餘,"孓"(jué)僅用于"孑孓"(蚊幼蟲),二者不可混淆(《漢字源流字典》,語文出版社,2003年,頁312)。
參考文獻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權威出版物信息為準。)
“靡有孑遺”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完全沒有剩餘或遺漏,形容徹底消失、毫無遺留。常用于強調事物被清除或破壞得極為徹底。
發音與結構
出處與演變
源自《詩經·大雅·雲漢》:“周餘黎民,靡有孑遺。”原指周朝經曆大旱後,百姓無一幸免。後世引申為泛指一切事物蕩然無存,如文獻、遺迹等完全消失。
使用場景與注意
例句參考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昭明文選》等典籍。
霸才八寸策半路出家俵濟布展草率将事春聲道士燈灺磴棧頂風冒雪讀秒奉引芙蓉鎮咯巴貢瑞光彩溢目棺器歸屬古木參天國計毫無疑問荒信簡備狡狠桔梗疾風驟雨近嵗積意局跧龛镫苦口惡石枯蓬斷草老堂台馬龍名德重望内水蹑球濃蔭蔽日塹壘前桅敲火沁潤七巧闆全和日月軟飽繩鞚聲冤蜀棧四隈宿莽讨分上陶徑忝眷土居讬任帏薄晤見斜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