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玉門關 和 陽關 的合稱。《漢書·西域傳序》:“其後驃騎将軍擊破 匈奴 右地,降 渾邪 、 休屠王 ,遂空其地,始築 令居 以西,初置 酒泉郡 ,後稍發徙民充實之,分置 武威 、 張掖 、 敦煌 ,列四郡,據兩關焉。”
(2).泛指西北邊塞。《隋書·史祥傳》:“昔歲勞公問罪 河 朔,賊爾日塞兩關之路,據倉阻 河 ,百姓脅從,人亦衆矣。” 明 袁宏道 《感事》詩:“不見兩關傳露布,尚聞三殿未垂衣。”
(3).指 南口 、 北口 。 元 楊允孚 《灤京雜詠》之六:“ 居庸 千古翠屏環,飛騎将軍駐兩關。”
“兩關”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玉門關與陽關的合稱
這是最核心的釋義,指漢代在西北邊疆設置的兩大重要關隘。玉門關(今甘肅敦煌西北)和陽關(今甘肅敦煌西南)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也是中原與西域的分界标志。據《漢書·西域傳序》記載,漢朝為鞏固邊防“列四郡,據兩關”。
泛指西北邊塞
由具體關隘引申為對西北邊疆的統稱,常用于詩詞或曆史文獻中,例如“征人遠戍兩關外”等表達。
指南口與北口
這一義項較少見,可能特指某些地域的南北關隘,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
現代語境中,“兩關”可比喻人生或事件中的關鍵挑戰,例如:“人生需過兩關,一為挫折,二為誘惑”。此類用法多為文學化表達,非詞語本義。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背景或例句,可參考《漢書》等典籍或權威詞典。
《兩關》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一個人不負責任、兩面三刀、言而無信。
《兩關》的拆分部首是“一”和“口”,筆畫數為5。
《兩關》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的《左傳》中。在這部曆史文獻中,描述了一個人具有“兩關”特征的故事,逐漸演變成為一個成語。
在繁體中,《兩關》的寫法是「兩關」。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根據曆史發展變遷,漢字的形狀會有些不同。對于《兩關》,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别,但基本上還是保持着《兩關》的意思。
他之前答應的事情,現在卻推三阻四,真是個兩關之人。
兩頭三面、三心二意、言而不信
兩面派、不誠實、欺詐
誠實、坦率、厚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