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玉門關 和 陽關 的合稱。《漢書·西域傳序》:“其後驃騎将軍擊破 匈奴 右地,降 渾邪 、 休屠王 ,遂空其地,始築 令居 以西,初置 酒泉郡 ,後稍發徙民充實之,分置 武威 、 張掖 、 敦煌 ,列四郡,據兩關焉。”
(2).泛指西北邊塞。《隋書·史祥傳》:“昔歲勞公問罪 河 朔,賊爾日塞兩關之路,據倉阻 河 ,百姓脅從,人亦衆矣。” 明 袁宏道 《感事》詩:“不見兩關傳露布,尚聞三殿未垂衣。”
(3).指 南口 、 北口 。 元 楊允孚 《灤京雜詠》之六:“ 居庸 千古翠屏環,飛騎将軍駐兩關。”
"兩關"在漢語詞典中主要有三重含義:
一、地理概念專指 漢代設置的玉門關和陽關的合稱,位于今甘肅省敦煌市西境。《漢書·地理志》記載:"敦煌郡,武帝後元年分酒泉置。正西關外有白龍堆沙,有蒲昌海。莽曰敦德。戶萬一千二百,口三萬八千三百三十五。縣六:敦煌,中部都尉治步廣候官。杜林以為古瓜州地,生美瓜。冥安,籍端水出南羌中,西北入澤。效谷,淵泉,廣至,龍勒。有陽關、玉門關,皆都尉治。"《後漢書·西域傳》載:"西域風土之載,前古未聞也。漢世張骞懷緻遠之略,班超奮封侯之志,終能立功西遐,羁服外域。自兵威之所肅服,財賂之所懷誘,莫不獻方奇,納愛質,露頂肘行,東向而朝天子。故設戊己之官,分任其事;建都護之帥,總領其權。先馴則賞籯金而賜龜绶,後服則系頭颡而釁北阙。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郵置于要害之路。馳命走驿,不絕于時月;商胡販客,日款于塞下。其後甘英乃抵條支而曆安息,臨西海以望大秦,拒玉門、陽關者四萬餘裡,靡不周盡焉。"
二、曆史地理變遷 魏晉時期擴大為北方重要關隘的統稱,具體包含居庸關和紫荊關。明代《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居庸關在昌平州西北二十四裡,延慶州東南五十裡。兩山夾峙,下有巨澗,懸崖峭壁,稱為絕險。自古為戍守處,元人所謂金墉者也。紫荊關在易州西八十裡,山西廣昌縣東北百裡。路通蔚州及大同府,控扼西山之險,為畿輔要地。"
三、文學修辭手法 唐宋詩詞中常作為邊塞意象,如王維《送劉司直赴安西》"絕域陽關道,胡沙與塞塵。三春時有雁,萬裡少行人",白居易《西涼伎》"獅子搖光毛彩豎,胡騰醉舞筋骨柔。大宛來獻赤汗馬,贊普亦奉翠茸裘"等作品,均以兩關為典型邊塞符號。
注:本解釋參考《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全唐詩典故辭典》等權威辭書,相關引文源自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
“兩關”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玉門關與陽關的合稱
這是最核心的釋義,指漢代在西北邊疆設置的兩大重要關隘。玉門關(今甘肅敦煌西北)和陽關(今甘肅敦煌西南)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也是中原與西域的分界标志。據《漢書·西域傳序》記載,漢朝為鞏固邊防“列四郡,據兩關”。
泛指西北邊塞
由具體關隘引申為對西北邊疆的統稱,常用于詩詞或曆史文獻中,例如“征人遠戍兩關外”等表達。
指南口與北口
這一義項較少見,可能特指某些地域的南北關隘,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
現代語境中,“兩關”可比喻人生或事件中的關鍵挑戰,例如:“人生需過兩關,一為挫折,二為誘惑”。此類用法多為文學化表達,非詞語本義。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背景或例句,可參考《漢書》等典籍或權威詞典。
刨頭本願薄産缽略赤埴春田待待兒登帳獨拜度慮飛魚鈎封署隔壁戲拐士黆黆鼓姬海軍陸戰隊好便似恒固恒量河渠黃羲歡騰胡憐貨擔見習期嬌嗔角弈挾恃街鄰戒示節用赍怒禁魇開拆開耳快硬水泥懭悢緑衣使者彌陁佞兌怒目而視蟠根迫究氣湊七姑子慶牍權命柔潔沙眼繩地石人睡鄉黍絫訟鹿甜包谷吾公響噹噹香堂蟹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