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署的意思、封署的詳細解釋
封署的解釋
(1).封條印記。 晉 王嘉 《拾遺記·昆吾山》:“昔 吳國 武庫之中,兵刃鐵器,俱被食盡,而封署依然。”
(2).謂封緘後複加印記。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卷三:“太子自封署房門,須臾開視,器物一無所見。”
詞語分解
- 封的解釋 封 ē 密閉,使跟外面隔絕:封閉。密封。封口。封存。封條。封貯。封面。封底。封鎖。封頂。冰封雪飄。封山育林。 用來裝信、錢等物的紙套:信封。賞封。 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給予親屬或臣僚:封侯。封君(領有封地
- 署的解釋 署 ǔ 辦理公務的機關:專署。公署。官署。 布置:部署。 簽名,題字:籤署。署名。署字。 暫代:署理。兼署。 筆畫數:; 部首:罒;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封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
封條印記
指用于封存物品或場所的标記,通常帶有官方或權威的印章。例如,晉代王嘉在《拾遺記》中提到吳國武庫中的兵器被食盡後,“封署依然”,即封條仍保持原狀,說明物品雖消失但封印未動。
-
封緘後加印記
指将物品封存後再次加蓋印章,以确保其完整性和權威性。唐代張鷟《朝野佥載》中記載太子“自封署房門”,結果發現房内器物消失,這裡的“封署”即指封緘并加印的過程。
此外,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其引申為“君主或上級頒布诏書、授予權力”的象征性含義,但這一解釋在古籍中未直接體現,可能是基于古代用法的引申。
曆史用例:
- 晉代文獻中的“封署”多與官方封存相關,體現其權威性。
- 唐代用例則強調封緘後的驗證過程,反映古代對文書、物品管理的嚴謹性。
建議結合具體古籍語境理解該詞,不同場景下側重點可能不同。
網絡擴展解釋二
封署(fēng shǔ)一詞是指國家或政府在文件、公文等正式文件上加蓋印章,表示認可、批準或授權的意思。封署的部首是“卩”(jié),由兩個橫向的卩組成。它的筆畫數為6畫。
封署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時代,當時國家或政府的重要文件通常都需要國君或高級官員親自批準和籤署。封籤上的印章被視為最高權威的象征,隻有被封印的文件才能被視為正式有效。
在繁體字中,封署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仍然保持了“封”和“署”兩個字的形态。
一些例句可以是:
1. 這份合同需要董事長親自封署方可生效。
2. 部長已經封署了該提案,現在我們可以推進下一步了。
一些與封署相關的詞語包括:籤署、公章、蓋章、核準等。
與封署近義的詞語包括:籤訂、籤字、批準等。
封署的反義詞是未封署、未籤署。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