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两关的意思、两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两关的解释

(1). 玉门关 和 阳关 的合称。《汉书·西域传序》:“其后驃骑将军击破 匈奴 右地,降 浑邪 、 休屠王 ,遂空其地,始筑 令居 以西,初置 酒泉郡 ,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 武威 、 张掖 、 敦煌 ,列四郡,据两关焉。”

(2).泛指西北边塞。《隋书·史祥传》:“昔岁劳公问罪 河 朔,贼尔日塞两关之路,据仓阻 河 ,百姓胁从,人亦众矣。” 明 袁宏道 《感事》诗:“不见两关传露布,尚闻三殿未垂衣。”

(3).指 南口 、 北口 。 元 杨允孚 《滦京杂咏》之六:“ 居庸 千古翠屏环,飞骑将军驻两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两关"在汉语词典中主要有三重含义:

一、地理概念专指 汉代设置的玉门关和阳关的合称,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境。《汉书·地理志》记载:"敦煌郡,武帝后元年分酒泉置。正西关外有白龙堆沙,有蒲昌海。莽曰敦德。户万一千二百,口三万八千三百三十五。县六:敦煌,中部都尉治步广候官。杜林以为古瓜州地,生美瓜。冥安,籍端水出南羌中,西北入泽。效谷,渊泉,广至,龙勒。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后汉书·西域传》载:"西域风土之载,前古未闻也。汉世张骞怀致远之略,班超奋封侯之志,终能立功西遐,羁服外域。自兵威之所肃服,财赂之所怀诱,莫不献方奇,纳爱质,露顶肘行,东向而朝天子。故设戊己之官,分任其事;建都护之帅,总领其权。先驯则赏籯金而赐龟绶,后服则系头颡而衅北阙。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其后甘英乃抵条支而历安息,临西海以望大秦,拒玉门、阳关者四万余里,靡不周尽焉。"

二、历史地理变迁 魏晋时期扩大为北方重要关隘的统称,具体包含居庸关和紫荆关。明代《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居庸关在昌平州西北二十四里,延庆州东南五十里。两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称为绝险。自古为戍守处,元人所谓金墉者也。紫荆关在易州西八十里,山西广昌县东北百里。路通蔚州及大同府,控扼西山之险,为畿辅要地。"

三、文学修辞手法 唐宋诗词中常作为边塞意象,如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白居易《西凉伎》"狮子摇光毛彩竖,胡腾醉舞筋骨柔。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等作品,均以两关为典型边塞符号。

注:本解释参考《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全唐诗典故辞典》等权威辞书,相关引文源自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

网络扩展解释

“两关”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一、基本含义

  1. 玉门关与阳关的合称
    这是最核心的释义,指汉代在西北边疆设置的两大重要关隘。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和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也是中原与西域的分界标志。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朝为巩固边防“列四郡,据两关”。

  2. 泛指西北边塞
    由具体关隘引申为对西北边疆的统称,常用于诗词或历史文献中,例如“征人远戍两关外”等表达。

  3. 指南口与北口
    这一义项较少见,可能特指某些地域的南北关隘,需结合具体文本分析。

二、补充说明

三、延伸用法

现代语境中,“两关”可比喻人生或事件中的关键挑战,例如:“人生需过两关,一为挫折,二为诱惑”。此类用法多为文学化表达,非词语本义。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背景或例句,可参考《汉书》等典籍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谤累备案北风行不患步虚产假超群拔类大创呆小症电热毯第一桶金多许讽说负流高安行业红裳轰笑话声回夺彗泛画涂秽詈郊区积生箘桂颗盐奎光滥刑老到擂击累卵之危六义笼槛辘轳体马介毛驴瞢滞勉劳明志纳揆内艰牛童马走暖锅聘射疋头箝勒弃短用长穷极无聊启攒容色扫锅刮灶沙丁鱼善气迎人珊珊双元音书传谁数顺适微泽相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