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石雕人像。多置于墓道旁。 漢 應劭 《風俗通·怪神·石賢士神》:“石人能治病,愈者來謝之。” 唐 韓愈 《嘲鼾睡》詩:“鐵佛聞皺眉,石人戰搖腿。”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媒合》:“泥牛到河不可渡,石人控馬定難騎。” 清 《碑版文廣例》卷六:“墓前石人,不知制所從始……今 漢 制傳於世者,有門亭長,有府門之卒,有亭長, 唐 人亦謂之翁仲。” 洪深 《五奎橋》第一幕:“靠右沿河小路,先引到一座古墓前頭,一條有石人、石馬的墓道。”
(2).比喻與世長存之人。《史記·魏其武安候列傳》:“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歲後,皆魚肉之矣。且帝寧能為石人邪!” 司馬貞 索隱:“謂帝不如石人得長存也。”一說比喻人無感受,徒具人形。見《漢書·田蚡傳》 顔師古 注。
“石人”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石雕人像
指用石頭雕刻而成的人形雕像,多用于古代墓葬的裝飾,常置于墓道兩側。例如漢應劭《風俗通》提到“石人能治病,愈者來謝之”,唐代韓愈的詩句“鐵佛聞皺眉,石人戰搖腿”也描述了石人形象。
比喻意義
石人常見于亞歐草原的墓葬文化中,如中國新疆阿勒泰地區發現的墓地石人,多面朝東方,與古代遊牧民族的信仰相關。其造型風格多樣,反映了不同時期的文化特征。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考古案例,可參考《史記》《漢書》等文獻或相關考古研究。
石人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石”是指石頭或岩石,“人”是指人類。
《康熙字典》将石人的拆分部首是“石”字,其部首的筆畫數為五畫。拆分之後,“石”部分的筆畫數為五畫,“人”部分的筆畫數為二畫。
石人一詞的來源比較模糊,它可能是古代傳說中的人型石像,也可能是指由石頭堆砌而成的人形構築物。無論來源如何,石人都成為了形容人做事穩重、沉默寡言的比喻詞語。
繁體字中,“石”和“人”都沒有發生變化,依然是“石”和“人”兩個字。
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是“石”和“人”兩個字的基本形狀并未發生改變,隻是一些細節的書寫方式不同。
1. 他像個石人一樣,從不表達自己的情感。
2. 她面無表情,冷漠如石人。
石人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許多新詞:
1. 石人園:以石頭堆砌而成的人形園林景觀。
2. 石人像:由石頭雕刻而成的人形雕像。
3. 石人心:形容人冷酷無情,沒有同情心。
石人的近義詞有:石像、石雕。
石人的反義詞是:活潑、熱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