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輕蔑而棄絕。《南史·宋晉熙王昶傳》:“ 晉熙國 太妃 謝氏 ,沉刻無親,物理罕比,骨肉至親,尚相棄蔑,況以義合,免苦為難。”
“棄蔑”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棄蔑(qì miè)指輕蔑而棄絕,包含雙重情感:既表達對某人或事物的輕視,又帶有主動斷絕關系的态度。該詞多用于描述人際或倫理關系中的決裂,常見于曆史文獻。
經典出處
出自《南史·宋晉熙王昶傳》:
“晉熙國太妃謝氏,沉刻無親,物理罕比,骨肉至親,尚相棄蔑,況以義合,免苦為難。”
此處描述謝太妃性格苛刻,連至親都對其輕蔑疏遠,更遑論以道義結合的外人。
其他引用
明代江源《将進酒》中亦有提及:
“君不見昏酣阮步兵,棄蔑禮法何足稱。”
借“棄蔑”批判阮籍無視禮法的行為。
該詞多用于古典語境,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其核心語義為因輕視而徹底斷絕,可用于描述人際關系、倫理觀念或價值判斷的否定與疏離。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南史》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棄蔑》是一個詞語,表示抛棄、摒棄、丢棄等含義。它可以用來形容人們對某些事物的輕視、忽略或不屑一顧。
《棄蔑》的拆分部首是弓和艹。弓字旁的部首表示與弓有關的事物,艹字旁的部首表示與植物有關的事物。《棄蔑》分别由8個和11個筆畫組成。
《棄蔑》的來源較為模糊,但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具體的來源和出處尚無定論。
《棄蔑》的繁體字是「棄蔑」。
在古時候,「棄」字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基本一緻。而對于「蔑」字,古代的寫法中多為草書或隸書風格,形狀也有所變化。
以下為幾個使用《棄蔑》的例句:
1. 他毫不猶豫地棄蔑了那份工作機會。
2. 這種行為對于環境的保護是一種棄蔑。
3. 作為一名藝術家,他不願意将自己的作品棄蔑于商業價值之中。
與《棄蔑》相關的組詞包括:棄置、棄絕、蔑視、蔑棄等。
與《棄蔑》意義相近的詞語有:擯棄、抛棄、廢棄、丢棄。
與《棄蔑》意義相反的詞語有:珍視、重視、注重、看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