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錕鋙 ”。
“锟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本義與來源
“锟鋘”同“锟铻”(kūn wú),最初指古代山名(如《列子·湯問》記載的锟铻山),因該山産鐵可鑄劍,故引申為寶劍的代稱。例如《西遊記》中提到的“锟铻劍”即指鋒利的名劍。
字形與發音
象征意義
古代文獻中,“锟鋘”不僅指寶劍,還象征事物的精美、卓越或人物的高貴品質。例如現代用法中可形容才華出衆的人或工藝精湛的作品。
曆史記載
據《列子·湯問》記載,周穆王時期西戎曾獻锟铻劍,其劍“切玉如泥”,凸顯其鋒利與珍貴。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列子·湯問》《西遊記》等文獻。
《锟鋘》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分别是锟和鋘,總筆畫數為18。锟的部首是金(钅),鋘的部首是金(钅)。锟鋘是一個複合詞。
《锟鋘》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初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這個詞在古代中文中被用來形容劍的鋒利和鋒芒所表示的意義。
《锟鋘》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鍘」。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锟鋘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不過,在《康熙字典》中的寫法是「鍘」。
1. 他的劍招犀利異常,锟鋘之勢令人膽寒。
2. 這把寶劍鋒芒畢露,锟鋘所指,無不中刺。
3. 雖然年邁,但他的思維銳利如锟鋘。
1. 锟鋘劍
2. 锟鋘刀
3. 锟鋘氣
4. 锟鋘之言
5. 锟鋘之勢
1. 高峻
2. 銳利
3. 尖銳
4. 銳芒
5. 銳不可當
1. 鈍
2. 遲鈍
3. 不銳利
4. 鈍銳
5. 柔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