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書·夏侯勝傳》:“ 勝 每講授,常謂諸生曰:‘士病不明經術;經術苟明,其取青紫如俛拾地芥耳。’”青紫,古時公卿服色。借指高官顯爵。後以“拾地芥”比喻取之極易。《文選·任昉<天監三年策秀才文>之二》:“輜軿青紫,如拾地芥。” 劉良 注:“取之易如拾地草也。”《資治通鑒·唐高祖武德元年》:“憑藉國威,取 王世充 如拾地芥耳!” 胡三省 注引 顔師古 曰:“地芥,謂草芥之橫在地上者;俯而拾之,言易而必得也。”亦作“ 拾青 ”、“ 拾芥 ”。 唐 薛逢 《鄰相反行》:“涉書獵史無早暮,坐期朱紫如拾青。” 唐 柳宗元 《為裴中丞伐黃賊轉牒》:“事同拾芥,力易摧枯。”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二:“以汝材力,三百萬亦如拾芥,三錢何至于是。” 清 鄒容 《革命軍》第二章:“ 滿 人中有建立功名者,取王公如拾芥。”
拾地芥
漢語詞典釋義:比喻獲取功名或成就輕而易舉,如同俯身拾取地上的芥菜般容易。該成語源自古代典籍,強調事物易得性,常與“俯拾地芥”通用,多用于形容科舉及第或仕途順遂。
“拾”即撿取,“地芥”指地上的芥菜(一種常見野菜),合指俯身拾取地上之物,引申為輕易獲得。
比喻功名、利祿等唾手可得,含“不費心力”的褒貶雙重語境。如《漢書·夏侯勝傳》載:“士病不明經術;經術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
西漢學者夏侯勝以“拾地芥”鼓勵弟子研習經學,斷言通曉經術則高官顯爵(青紫)易如拾芥。
唐代王勃《上绛州上官司馬書》雲:“拾地芥而誰欺?”;宋代陸遊《老學庵筆記》亦引此典喻仕途之順。
多作謂語、賓語,例:“他科場連捷,功名直如拾地芥。”
“探囊取物”“唾手可得”均表易得,但“拾地芥”特重功名範疇;“拾青紫”為其直接衍生詞,專指獲取官位。
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4890-6,第7冊第1123頁。
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01595-3,“拾”字條目。
中華書局,ISBN 978-7-101-06144-2,第1286頁。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上述來源标注為權威紙質工具書,讀者可通過ISBN檢索或圖書館查閱原文。
“拾地芥”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但核心解釋可歸納如下:
原意與典故
該成語出自《漢書·夏侯勝傳》,原文為:“士病不明經術;經術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
引申義
後泛指事情極易成功或目标輕松達成,如《資治通鑒》中“取王世充如拾地芥耳”,強調軍事勝利的輕而易舉。
部分資料(如、3)提到該成語有“過分計較瑣事”的引申義,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誤讀或衍生用法,需結合上下文謹慎判斷。
建議通過《漢書》《資治通鑒》等典籍原文進一步理解其古典含義,或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
暗昧包籠報批寶珍鼻環搏狩蠶山塵粃馳望疇答道山學海打鴨子上架地級市東聲西擊販夫皂隸發衆福草戈堞光譽覈叙弘恕怳惚華色剪髪被褐謇谏精兵絶處逢生口訣涼駁靈味隆污鸾采邏騎録相埋怨迷留沒亂模镕木栖楠竹盤籃碁經漆燭惹火宂辭三不孝煽搖攝契飾熊視瞻守訓吮舐送年盤特異天行透露外來貨腕骨物歸原主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