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在一起說。《春秋·隱公十一年》“春, 滕侯 、 薛侯 來朝” 公羊 傳:“其兼言之何?微國也。”
“兼言”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兼言”指合在一起說,常用于古籍注解中,表示将兩個或多個事物合并叙述。例如《春秋·隱公十一年》記載“滕侯、薛侯來朝”,《公羊傳》注解時提到“其兼言之何?微國也”,即因兩國地位微小,故合并提及。
出處與背景
該詞源自《春秋》及《公羊傳》的注解傳統,體現了古代文獻中對語言簡練和等級制度的重視。通過合并叙述弱化次要内容,是春秋筆法的典型表現。
字義分解
相關用法
常見于經學注解,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籍時仍具參考價值。近義詞可包括“并稱”“合述”等。
擴展說明
該詞反映了古代史書編纂的嚴謹性,通過特定表述區分事件重要性,屬于微言大義的表達手法。
若需進一步了解《公羊傳》相關注解或春秋筆法特點,可查閱、4、8等來源。
《兼言》是一種常見的成語,意思是一邊說着一個話題,同時又順帶地談到另一個話題。
《兼言》可以按部首拆分為“八”和“言”,其中“八”為八劃的部首,“言”為八劃的漢字。
《兼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文苑》中的一篇文章,該文章開篇便提到了“兼言”。後來,這個詞逐漸被廣泛使用,成為固定的成語。
《兼言》的繁體字是「兼膳」。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兼言》在古代的寫法為「兼言」。
他在演講中兼言了科技的進步以及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組詞:兼容、言外之意、言聽計從。
近義詞:言猶在耳、言猶未盡。
反義詞:言歸于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