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民質樸的性格。 南朝 梁簡文帝 《七勵》:“帶索披裘,自得山性,雕章麗服,未敢攸同。”
(2).野性。 宋 孔平仲 《孔氏談苑·象耳出油》:“象耳中有油出,謂之山性發,往往奔逸傷人。”
(3).山的生機。 明 劉基 《為董楚芳題山水圖》詩:“我住城南隔天鏡,朝夕看山見山性。”
“山性”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根據權威詞典及古籍文獻的記載,該詞主要有以下三種釋義:
1. 山民質樸的性格
源于南朝梁簡文帝《七勵》中“自得山性”的描述,指長期居住在山區的民衆因自然環境形成的淳樸、率真性格特點。
2. 野性
如宋代孔平仲《孔氏談苑》提到大象“山性發”時會變得狂躁,此處引申為未被馴化的原始野性,多用于形容動物或人的不羁狀态。
3. 山的生機
明代劉基在題畫詩中用“見山性”表達對山脈自然生命力的感知,體現山川在動态與靜态中呈現的生态特質。
擴展應用:現代語境中,“火山性地震”(如中的日本藏王山案例)中的“火山性”屬于地質學術語,特指與火山活動相關的地質現象,與上述古義關聯性較弱,需注意區分。
以上釋義均源于古代文學與訓诂學文獻,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特定文學或學術場景中。
《山性》是一個描述山的特性和性格的詞語。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山和性。下面将逐一拆分它們的部首和筆畫。
山:山字的部首是山字頭部的小山形狀,它屬于“山”字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3。
性:性字的部首是心字旁,也屬于“心”字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8。
《山性》一詞的來源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測它是由對山的觀察和研究得出的。山性可以用來描述山的特性,例如山峰的險峻、山谷的幽深、山水的秀麗等。
在繁體字中,山性的寫法是一樣的,沒有差異。
古時候山性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相比有所不同。它的古漢字寫法為「山性」。
以下是山性一詞的例句:
1. 這座山的山性非常奇特,宛如一隻沉睡的巨龍。
2. 他喜歡研究山性,通過觀察山脈的特點來理解地殼運動。
組詞:山水(描述山與水的關系)、山寨(指山中的臨時住所或後方據點)
近義詞:山态、山貌
反義詞:水性(描述水的特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