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稱呼對方的敬辭。 宋 範仲淹 《上張右丞書》:“幹犯台嚴,無任狂越戰兢之至。” 宋 歐陽修 《與韓忠獻王書》:“少薦樽俎,輕瀆台嚴,惶恐惶恐。”
“台嚴”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敬辭,主要用于對對方的尊稱,常見于書信或正式文書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台嚴”由“台”和“嚴”組成:
曆史用例
該詞多見于宋代文人書信,例如:
現代使用
“台嚴”屬于古語詞,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僅見于古典文獻或曆史研究。如需類似表達,可替換為“閣下”“尊鑒”等現代敬辭。
建議進一步查閱《古代漢語詞典》或宋代文人書信集,以了解更具體的語境用法。
《台嚴》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坐着安靜、端莊的樣子。它通常用來形容人的舉止或者姿态,表達出莊重、肅靜和穩重的意思。
《台嚴》的偏旁部首分别是「丿」和「亻」。它共有8畫。
《台嚴》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古時候的寫法是「臺儼」,其中「臺」意為台階,「儼」意為莊嚴。隨着時間的推移,現代漢字寫法簡化為「台嚴」。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往往複雜且多樣。之前提到的古代寫法「臺儼」是台字底下有兩點,上面有一橫,中間還有一豎,花了很多筆畫來表達「臺」字的形态。
1. 他穩穩地坐在椅子上,一派《台嚴》的樣子。
2. 演講開始時,會場内部一片《台嚴》,沒有絲毫嘈雜聲。
由《台嚴》派生出來的一些詞彙有:台嚴嚴肅、莊台、莊嚴。
和《台嚴》相近義的詞語有:莊重、端莊、肅靜。
意思相反的詞語有:輕浮、放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