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止息。《漢書·谷永傳》:“繼嗣蕃滋,災異訖息。” 顔師古 注:“訖,止也。” 宋 宋祁 《代晏尚書亳州謝上表》:“寧無越思之過,或有奇中之讒,大度兼容,多言訖息。”
“訖息”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表示某種行動、狀态或現象的停止或終結。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訖息”意為止息、停止,強調事物或過程的結束。其中“訖”表示完結(如“訖工”“驗訖”),“息”指停止(如“息怒”“平息”)。
詳細說明
曆史用例
該詞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古籍或仿古語境,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其引申義。
《訖息》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言、乞,總計5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用于表示結束、停止或終結的意義。在現代漢語中,它常用于描述暫時或最終的結束狀态。
有時候,《訖息》也可寫為《訖息》或《訖》。“訖”是這個字的繁體形式。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訖息的寫法較為繁複。起初,它由“言”和“乞”兩個部首組成,稱為“詢”。後來,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它逐漸演化為現在使用的形式。
以下是一些關于《訖息》的例句:
1. 我的演講終于訖息,觀衆們紛紛鼓掌。
2. 戰争已訖息,人們開始重建家園。
3. 長時間的奮鬥之後,他找到了訖息的時刻。
一些以“訖息”為核心的詞組包括:
1. 訖息時刻
2. 訖息狀态
3. 訖息會議
一些近義詞包括:終結、停止、完結、落幕。
一些反義詞包括:開始、繼續、延續、進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