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囊,袋子。《後漢書·儒林傳序》:“其縑帛圖書,大則連為帷蓋,小乃制為縢囊。” 李賢 注:“縢亦幐也。音徒恆反。《説文》曰:‘幐,囊也。’”
“縢囊”為漢語古語詞,由“縢”與“囊”兩個語素複合而成,其核心語義可拆解分析如下:
一、釋義溯源 “縢”本義指纏繞、捆紮,《說文解字》釋為“緘也”,即用繩索封閉器物;“囊”指盛物之袋,《說文》載“囊,橐也”,泛指以皮革、織物制成的容器。二者結合後,“縢囊”特指以繩線捆束封口的囊袋,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密封重要文書或財物的場景。
二、古籍例證 《左傳·定公六年》載“申包胥以秦師至,縢囊其書”,此處“縢囊”作動詞,指将文書封存于囊袋并纏繩加固(來源: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漢書·藝文志》注疏引鄭玄言“縢,束也,謂以繩束囊”,進一步印證其封緘功能(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漢書補注》)。
三、功能引申 古代“縢囊”因密封性佳,衍生出特殊文化内涵:一是用于封存機密文件,如軍事密信;二是貯藏貴重物品,如《周禮》提及“金縢之匮”,即以金屬線纏繞的匮匣(來源:商務印書館《周禮正義》)。該詞在明清小說中亦出現,如《醒世姻緣傳》用“縢囊”指代隨身錢袋。
“縢囊”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後漢書·儒林傳序》記載:“其縑帛圖書,大則連為帷蓋,小乃制為縢囊。” 李賢注:“縢亦幐也,音徒恆反。《説文》曰:‘幐,囊也。’”
說明“縢囊”在古代用于存放小型帛書或文獻,材質可能為絲織品(縑帛),且“縢”與“幐”為同義字。
需與“嗉囊”(鳥類消化器官)區分,二者僅字形部分相似,意義無關。
鞍甲鮑孤雁報録人邊愁兵出無名鸧金草書柴木長從逞妙程式大換班大廓稻糠頂冒對話二蓋遏陽返身骨竅含貸合境覈勘河事洪胄紅紫降格江米階段淚花奁房賣呆買歡蠻荊謬語墨井傩聲憑熊确信褥瘡瑞昌掃穴犁庭上覆睒閃社屋水表斯洛文尼亞所思癱緩談書外國晚禾骫曲伍弄陿薄蠁蟲巷議纖弱小狹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