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盾牌的一種。 明 茅元儀 《武備志·軍資乘·器械》:“捱牌,亦用白楊木為之。每面長五尺,闊一尺五寸,上頭比下略小四五分。”
“捱牌”是古代軍事裝備中的一種盾牌,主要用于防禦。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捱牌屬于盾牌的一種,主要用于士兵在戰鬥或防禦時遮擋敵方攻擊。其名稱中的“捱”可能取自方言或古語,強調其抵禦、承受的功能特性。
材質與形制
根據明代軍事著作《武備志》記載,捱牌以白楊木為原料制作,單面尺寸為長五尺(約1.6米)、寬一尺五寸(約0.48米),且上端比下端略窄約四五分(約1.5厘米),形成梯形結構以增強防禦穩定性。
曆史背景與用途
作為明代軍隊的制式裝備,捱牌常用于步兵陣列或城防,配合長兵器使用。其較大的尺寸設計既能保護士兵身體,也可在集體作戰中形成防禦屏障。
相關延伸
部分文獻提到,捱牌可能與其他盾牌(如藤牌、木牌)存在形制或使用場景的差異,但具體細節需進一步考證。
如需查看更多細節,可參考《武備志·軍資乘·器械》原文或漢典等工具書。
捱牌是一個中國方言詞語,通常用于上海話中,意思是忍受、承受或挺住困難或痛苦。
拆分部首和筆畫:
捱(手)+ 牌(片),共計7個筆畫。
來源:捱牌一詞可以追溯到上海話中,起源于上海灘的街頭巷尾,用以形容人們在面對困境或痛苦時的堅韌精神。
繁體:捱牌的繁體字為「挨牌」。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漢字中,捱的寫法類似于「㞢」,而牌的寫法與現代相同。
例句:
1. 我們必須捱牌度過這個艱難的時期。
2. 雖然付出了很多努力,但他還是捱不住這種壓力。
組詞:捱苦、捱過、捱着、捱打。
近義詞:扛、挺、忍受。
反義詞:逃避、讓步、投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