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冠的意思、童冠的詳細解釋
童冠的解釋
指青少年。語出《論語·先進》:“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 ,風乎 舞雩 ,詠而歸。” 漢 蔡邕 《彭城姜伯淮碑》:“童冠自遠方而集者,蓋千餘人。” 晉 陶潛 《時運》詩:“童冠齊業,閒詠以歸。” 清 洪亮吉 《遊南湖記》:“童冠之樂,雲當暮春;袚除之期,剛展十日。”
詞語分解
- 童的解釋 童 ó 小孩子:兒童。童工。童謠。童話。童心。童趣。童真。 舊時未成年的仆人:書童兒。 沒有結婚的:童男。童女。童貞。 未長成的:童牛(沒長角的小牛)。 秃:童山。頭童(喻人秃頂,如“童童齒豁”)。
- 冠的解釋 冠 ā 帽子:衣冠。冠戴。冠蓋(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車蓋,借指官吏)。衣冠楚楚。 形狀像帽子或在頂上的東西:冠子。雞冠。樹冠。冠狀動脈。 冠 à 把帽子戴在頭上:沐猴而冠。 超出衆人,居第一位:冠軍。
網絡擴展解釋
“童冠”是一個漢語詞語,指代青少年群體,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自古代文獻。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指未成年的孩童(童子)與剛成年的青年(冠者)的合稱,泛指青少年。
- 語源:出自《論語·先進》中孔子與弟子的對話:“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此處“冠者”指已行冠禮的成年人,“童子”指未冠的少年,合稱“童冠”。
2.曆史文獻中的使用
- 漢代:蔡邕在《彭城姜伯淮碑》中記載“童冠自遠方而集者,蓋千餘人”,描述青少年慕名求學的場景。
- 晉代:陶潛《時運》詩雲“童冠齊業,閒詠以歸”,描繪青少年學習後歸家的閑適畫面。
- 清代:洪亮吉《遊南湖記》以“童冠之樂”呼應《論語》中春遊的意境。
3.現代語境中的使用
-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古文研究或文學創作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例如,描述古代教育場景或引用經典時可能涉及此詞。
4.相關延伸
- 文化内涵:體現了古代對青少年成長、教育及禮制的重視,如“冠禮”象征成年,童子則處于學習階段。
- 近義詞:青少年、年少者。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論語·先進》原文或漢代以降的注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童冠》是什麼意思
《童冠》是一個成語,表示年幼的人即使能夠擔任某種職務或承擔某種責任,但由于缺乏經驗和能力,往往容易出錯或不夠成熟穩重。
拆分部首和筆畫
《童冠》的拆分部首為“竹”和“冠”,其中“竹”表示竹子,是一個常見的部首;“冠”表示冠子,表示頭頂上的裝飾物,也是一個常見的部首。總體來說,《童冠》的部首比較簡單。
根據《童冠》的拆分部首,“竹”的筆畫數為6,“冠”的筆畫數為9。
來源
《童冠》一詞最早出現在《晉書·顧陽傳》中,用以形容顧陽年少而負責的情況。後來這個詞逐漸被擴展運用到其他領域,表示對于年紀較輕的人在擔任某個事務時的特殊評價。
繁體
《童冠》的繁體字為「童冠」。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童冠》的古漢字寫法為「童冠」。
例句
他雖然隻有20歲,但在工作中表現得十分成熟,完全不像個《童冠》。
組詞
組詞:童心、童言、冠名、冠軍、冠以
近義詞
近義詞:稚冠、少冠、少年冠
反義詞
反義詞:賢冠、老冠、成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