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屏條和對聯。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歲暮雜務》:“除夕為尊親師長辭歲歸而盥沐,祀祖祀神接竈,早貼春聯掛錢,懸門神屏對,插脂麻稭,立将軍炭,闔家團拜。”
“屏對”是漢語中的傳統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屏對”指屏條和對聯的組合,常用于傳統節日或重要場合的裝飾。其中:
該詞最早見于清代文獻,如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除夕時人們會懸挂“門神屏對”以迎接新年,體現了其與傳統節慶的密切關聯。
如今“屏對”更多作為曆史詞彙出現,實際使用場景多見于古建築、民俗展覽或書法作品中,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裝飾特色。
如需進一步了解“屏”和“對”的單獨釋義,可參考漢字字典中的詳細分解。
屏對(píng duì)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兩屏對立或相對。屏對的組詞部首是屏(bǐng)和對(duì),分别是“一/并部”和“對部”。該詞的筆畫數為18畫。
屏對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康熙字典》中,意指兩屏相對立。屏,指的是擋風、沐浴風雨等過程中用來防護的屏風、圍屏等;對,表示面對面、相對立的意思。這個詞在古代常用來描述兩個相對的物體或觀念,形成鮮明對比。
屏對在繁體中字形保持不變。
在古代,屏對的寫法多種多樣,其中一種常見的寫法是“屏対”。這種寫法與現代有一定的差異,但意思相同。
以下是一些使用屏對的例句:
1. 舞台兩側的屏幕形成了屏對的效果。
2. 他們的觀點完全是屏對的。
3. 這兩幅畫是屏對展示的,形成了有趣的對比。
屏帏(píng shān):屏風和屏簾。
屏幕(píng mù):屏風和電視、電腦等現代設備上的顯示器。
對立、相對
和諧、一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