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匲房”。嫁妝。 元 無名氏 《舉案齊眉》第二折:“父親,多共少也與您孩兒些匲房斷送波?”
“匳房”是古代漢語中表示嫁妝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女子出嫁時帶到夫家的財物和物品,即嫁妝。該詞常見于元曲等古典文學作品,如:
“匳房”也寫作“奁房”,二者為異體字關系。“奁”本指古代女子梳妝用的鏡匣,後引申代指嫁妝,與“房”組合後更強調嫁妝的財物屬性。
該詞反映了古代婚姻習俗中女方家庭為女兒置辦陪嫁的禮制,屬于傳統婚俗文化的一部分。現代漢語中多用“嫁妝”替代,但“奁房”仍見于文獻或方言表述。
《匳房》是一個漢字詞,含義為“屋子中放置盛物的架子或櫥櫃”。
根據《康煕字典》的部首劃分,拆分為“廠”和“木”兩部分,部首分别為“廠”和“木”。總筆畫數為10。
《匳房》一詞最早來源于《詩經·唐風·匳匝》。匳即指在房間内擺放物品的床頭櫃、書架等家具。
《匳房》的繁體字為“弄房”。
在古時候,漢字“匳房”的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演變經曆了多次改革。然而,我無法直接提供關于古時候漢字寫法的具體信息。
1. 我把這些珍貴的瓷器收藏在匳房中,以保護它們。
2. 醫院的展覽廳裡有一個裝飾精美的匳房,展示着藥物和器械。
組詞:匳櫃、匳案、匳藏、匳室。
近義詞:櫃子、櫥櫃、書架。
反義詞:開放式書架、展示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