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士操的意思、士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士操的解釋

猶士節。《晉書·王國寶傳》:“ 國寶 少無士操,不修廉隅。”《南齊書·王玄載傳》:“ 玄載 夷雅好玄言,脩士操,在 梁 益 有清績, 西州 至今思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士操(shì cāo)是漢語中由“士”與“操”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向士人的道德準則與行為規範。以下從詞義解析、文獻例證及文化内涵三方面展開說明:

  1. 詞義解析

    “士”在《說文解字》中釋為“事也”,代指古代兼具學識與德行的社會階層,後引申為知識分子的統稱;“操”本義為“持守”,《玉篇》注為“執志不改”,特指堅守品節的行為。二者結合後,“士操”強調士人群體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立身準則,如《後漢書·陳寔傳》載“士操端方,鄉黨式瞻”,體現對正直品格的推崇。

  2. 文獻例證

    該詞多見于明清儒學典籍,例如王夫之《讀通鑒論》中“士操廉隅,則國風自振”,将個人操守與國家興衰關聯。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進一步注解:“士操猶砥石,磨而不磷”,以比喻強調其堅韌不移的特性。

  3. 文化内涵

    “士操”承載儒家“修身齊家”理念,是古代士大夫階層自我約束的價值标杆。其内涵涵蓋“貧賤不移”的節義觀(如《孟子·滕文公下》所述)與“臨財毋苟得”的廉潔觀(《禮記·曲禮》),構成中華傳統倫理體系的重要維度。

網絡擴展解釋

“士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士人的品德和行為規範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士操(拼音:shì cāo)指士人的節操與行為準則,強調學識與道德的統一性。它由“士”(古代有學識、品德的人)和“操”(行為規範)組成,合稱表示士人應具備的高尚品德和行事标準。

詞源與用法

  1. 曆史背景
    該詞最早見于《晉書·王國寶傳》:“國寶少無士操,不修廉隅”,批評王國寶年輕時缺乏士人應有的操守。另《南齊書·王玄載傳》中則用“脩士操”贊揚王玄載修養品行,體現正面評價。

  2. 使用場景

    • 正面語境:形容人品行端正,符合傳統士人道德标準。
    • 負面語境:批評人行為失範,如《晉書》中的例子。

擴展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晉書》《南齊書》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權威詞典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跋敕奔蹙碧落侍郎趵突不豐不殺呈形叱幹村鄉登紀地耳東不拉二郎蜚覽冠服官憲鼓點海沸河翻河東獅子和難後肢火焰草驚悅近列焜烨連頭眉僚屬六言驢車瞞藏牛刀割鷄派力司破罐子破摔千裡客青鳥氏球琳跂向喪幡三绺梳頭,兩截穿衣三頭六證生化聲影市脔淑弟説語思考薮中荊曲肅柬淘摸田兵天笃退厚屯亶魍魉亡泯烏盧班物以希為貴險遭不測諧怪西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