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士節。《晉書·王國寶傳》:“ 國寶 少無士操,不修廉隅。”《南齊書·王玄載傳》:“ 玄載 夷雅好玄言,脩士操,在 梁 益 有清績, 西州 至今思之。”
“士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士人的品德和行為規範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士操(拼音:shì cāo)指士人的節操與行為準則,強調學識與道德的統一性。它由“士”(古代有學識、品德的人)和“操”(行為規範)組成,合稱表示士人應具備的高尚品德和行事标準。
曆史背景
該詞最早見于《晉書·王國寶傳》:“國寶少無士操,不修廉隅”,批評王國寶年輕時缺乏士人應有的操守。另《南齊書·王玄載傳》中則用“脩士操”贊揚王玄載修養品行,體現正面評價。
使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晉書》《南齊書》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權威詞典釋義。
《士操》是一個漢語詞彙,它主要指的是士人的品行和操守。
《士操》的拆分部首為“士”和“攵”,其中“士”屬于上半部分,表示人的意思,而“攵”則是下半部分,表示寫字的動作。整個詞的總筆畫數為8畫。
《士操》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它的繁體字是「士操」。
在古代漢字中,士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由上方的橫折和下方的長豎組成,形似一個站立的人。而操字的寫法則是由上方的長彎鈎、右方的折線、下方的長豎組成,寓意為手捧着工具。
他的士操令人敬佩,為人正直,不徇私情。
士風、士人、士子、操守、操心
君子風度、君子操守
下流品行、不端操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