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波靡的意思、波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波靡的解釋

(1).隨波起伏,順風而倒。比喻胸無定見,相率而從。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二:“世之愚俗,徒以二氏之詭誕怪異出耳目外,則波靡而從之。” 清 方亨鹹 《武風子傳》:“ 滇 士民慴於威,波靡以從,生獨匿深箐中不出。”

(2).比喻傾頹之世風、流俗。 清 戴名世 《<蔡瞻眠文集>序》:“獨立於波靡之中,而物誘不足以動其心,富貴不足以易其節。” 清 李慈銘 《書淩氏廷堪<校禮堂集>中<書唐文粹文後>文後》:“流及六朝,愈尚華藻,波靡遞下,乃有‘風雲’‘月露’之譏。”

波及,擴散。 梁啟超 《暴6*動與外國幹涉》:“其暴6*動所波靡之面積百倍於彼。” 黃遠庸 《鑄黨論》:“今者黨之問題,可謂波靡全國矣。”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波靡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波靡”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bō mí,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核心釋義

  1. 比喻隨波逐流,缺乏主見
    指人像波浪起伏或草木隨風倒伏一般,沒有堅定的立場或主張,盲目跟隨他人。
    例如:元·劉祁《歸潛志》提到“世之愚俗,波靡而從之”;清·方亨鹹《武風子傳》中描述“滇士民慴於威,波靡以從”。

  2. 指頹廢的社會風氣或流俗
    常用于形容時代或環境中消極、衰敗的風氣。
    例如:清·戴名世《蔡瞻眠文集序》提到“獨立於波靡之中”;李慈銘亦用“波靡”批判六朝文風的浮華。

二、補充說明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評論,描述群體盲從或時代流弊。需注意語境,避免與現代漢語常用詞混淆。

如需更全面的古籍引用或例句,可參考漢典()或相關文學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波靡(bō mí)是一個漢字詞組,由“波”和“靡”兩個字組成。下面是關于波靡的詳細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波:由“水”(氵)為部首,全字共8個筆畫。 - 靡:由“革”字部首,全字共14個筆畫。 來源: 波靡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被用來形容水波翻騰、草木搖曳的景象。後來,波靡的意義逐漸擴展,形容事物變動不定、多變的狀态。 繁體: 波靡的繁體字為「波靡」,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波靡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在現代漢字标準寫法中,波靡的寫法保持不變。 例句: 1. 他們站在船頭,眺望着波靡的大海。 2. 這個地區的氣候一天之間可以變得非常波靡。 組詞: - 波浪:形容水面上起伏的波動。 - 波瀾:形容事物發展起伏不定、變化多端。 - 波動:指事物的運動或變化。 - 波及:指事物的影響擴散到其他方面。 近義詞: - 波動、起伏、變幻 反義詞: - 平靜、穩定、固定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我很樂意再幫助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