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陣營。 漢 劉向 《說苑·指武》:“壘陳之次,車騎之處,勒兵之勢。”
“壘陳”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壘陳(拼音:lěi chén)意為“陣營”,特指古代軍事中軍隊的防禦陣型或作戰隊列布置。該詞由“壘”(防禦工事)和“陳”(通“陣”,即陣型)組合而成,強調軍隊在戰場上的攻防布局。
最早見于漢代劉向的《說苑·指武》:“壘陳之次,車騎之處,勒兵之勢。”,描述軍隊如何根據陣型、車馬位置和兵力調度來制定戰術。
更多釋義可查看滬江線上詞典或《說苑》相關注解。
《壘陳》(léi ché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
第一個字“壘”包含了部首“土”和“田”,總共有10畫。第二個字“陳”包含了部首“阝”和“東”,總共有11畫。
《壘陳》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一般認為它源自古代的兵法,用來描述軍隊行軍時采用的一種戰術。在軍隊行進中,為了防止敵方襲擊,需要在適當的地點修築堡壘(壘)并布置守軍(陳)。因此,後來“壘陳”逐漸形成了一個詞語,用以指代安排防守布置或采取構築行軍防線等行動。
在繁體字中,“壘”通常寫作“壘”,“陳”則寫作“陳”。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壘”為例,古代常常将其寫作“壘”,其意義和現代用法相同。而“陳”則古時候常用“陳”表示,也是指同樣的概念。
1. 軍隊壘陳有序,戰鬥力大幅提升。
2. 在防守時,将炮陣壘陳,可以有效地抵擋對方的攻擊。
1. 峰壘:指高聳的山峰和重疊的山塞。
2. 排陳:指排列布置陣勢。
1. 布陣:指安排兵力并建立陣勢。
2. 排兵布陣:指安排戰士并構建陣勢。
潰逃:指在戰鬥中全軍敗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