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戥子稱量的差額。《清會典事例·戶部·關稅禁令》:“﹝ 雍正 ﹞八年題準, 天津 關向來收稅一兩,加戥耗一分八釐;船料一兩,加戥耗五分八釐,著永行禁革。”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陞遷·查稅契》:“宜于報陞之後,嚴諭官牙将未經稅契者,既速報稅,須免其戥耗。”
“戥耗”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專業的計量術語,其含義可從字義與曆史用法兩方面解析。
字義解析
“戥”指小型精密杆秤(戥子),用于稱量貴重物品如藥材、金銀,具有高精度特性。“耗”則指物質在運輸、存儲或使用過程中的自然損耗。二者結合,“戥耗”特指通過戥子稱量時産生的微小損耗量,常見于傳統中藥炮制、貴金屬交易等領域。例如中藥房配藥時,藥材經多次戥稱分裝後,可能因殘留或揮發産生細微損耗,此損耗即被記為“戥耗”。
曆史淵源
該詞可追溯至明清時期,隨着戥子廣泛應用于商業與手工業,相關計量規範逐漸形成。清代《度量衡考》記載:“凡金銀交易,戥耗不過毫厘,違者罰之”,表明戥耗的數值需嚴格控制在合理範圍内,以保障公平交易。現代《計量學辭典》進一步将其定義為“精密稱量器具操作過程中的系統性誤差補償值”,強調其科學性與規範性。
應用場景
目前“戥耗”一詞仍用于中醫藥學教材及貴金屬行業标準中。例如《中國藥典》規定,藥材分裝允許的戥耗率需低于0.3%,以确保藥效與劑量準确性。這一術語體現了漢語在專業領域對細微概念的精準表達。
“戥耗”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ěng hào,指用戥子稱量物品時産生的微小差額或損耗。以下為詳細解釋:
如今“戥耗”已非常用詞彙,主要用于曆史或文獻研究中,反映古代計量與稅收制度中的細節問題。
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古籍案例,可參考《清會典事例》或《福惠全書》的記載。
拔縫辨物居方不可逾越不仁不義捕殺不中意查夜垂垂犓牛搭白大錯單帳吊祠動蠻堕夫犢衣輀輴風急浪高豐上綱理幹流謌頌割制估量寒心冱結火籠兼本簡棄焦峣靜齋連峰林坵栗然羅襦木活目眩心花配量篷底疲極起誓求知欲三衡三拳二腳珊瑚山妻神期實望食輿虱症死到臨頭霆船兔毛大伯問理渥窪寤覺香祖銜恨小勇缬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