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拆毀橋梁。《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陳無宇 濟水而戕舟發梁。” 漢 劉向 《說苑·權謀》:“ 武王 伐 紂 ,過隧斬岸,過水折舟,過谷發梁,過山焚萊,示民無返志也。”《晉書·蔡谟傳》:“夫以 白起 、 韓信 、 項籍 之勇,猶發梁焚舟,背水而陣。”
(2).可以取下的橋梁;也指取下橋梁或屋梁。《墨子·備城門》:“去城門五步大塹之,高地丈五尺,下地至泉,三尺而止,施棧其中,上為發梁而機巧之,比傅薪土,使可道行,旁有溝壘,毋可踰越,而出佻且北,適人遂入,引機發梁,適人可禽。”《商君書·兵守》:“發梁撤屋,給從從之,不洽而熯之,使客無得以助攻備。”
(3).謂歌聲繞梁不絕。《漢書·禮樂志》:“展詩應律鋗玉鳴,函宮吐角激徵清。發梁揚羽申以商,造茲新音永久長。” 顔師古 注:“發梁,歌聲繞梁也。”
發梁(fā liáng)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具有以下兩個核心義項:
指故意破壞或拆除橋梁以阻斷交通,多用于軍事防禦或戰術撤退。
出處: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為阻止追兵下令“發梁”:「項羽追漢王至荥陽……漢王跳,獨與滕公共車出成臯玉門,北渡河,宿小脩武。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使盧绾、劉賈将卒二萬人,騎數百,渡白馬津入楚地,佐彭越燒楚積聚,複擊破楚軍燕郭西。發梁,燒舟船。」
例句:
“楚兵至,無船,發梁 而遁。”(敵軍追至,無船渡河,便拆毀橋梁撤退。)
形容歌聲高亢悠揚,餘音回蕩如繞梁間。此義項通“發引梁”,屬通假用法。
出處:
《文選·張衡〈西京賦〉》薛綜注:「發梁,歌聲繞梁也。」原文描述歌舞場景:「發引和,校鳴葭。奏《淮南》,度《陽阿》。發梁揚羽,申以夏歌。」
例句:
“伶人清唱,發梁 震木,三日不絕。”(歌者清音嘹亮,繞梁震棟,餘韻三日未散。)
權威參考資料:
“發梁”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綜合多個來源的信息,主要解釋如下:
拆毀橋梁(軍事用途)
指古代戰争中為阻斷敵軍追擊或進攻而拆除橋梁的戰術。如《左傳》記載的“陳無宇濟水而戕舟發梁”,以及《晉書》提到的白起等人“發梁焚舟,背水而陣”。此用法多見于曆史文獻。
可拆卸的橋梁或結構
指古代防禦工事中可靈活裝卸的橋梁裝置。例如《墨子·備城門》描述在城門附近設置帶機關的“發梁”,以誘敵深入後觸發機關擒敵。此類結構多用于城防戰術。
歌聲繞梁不絕(文學形容)
形容歌聲悠揚,餘音繞梁。《漢書·禮樂志》中“發梁揚羽申以商”即用此意,顔師古注解“發梁”為歌聲繞梁的意境。這一釋義偏向文學修辭。
補充說明
阿婆面百殃奔走鑽營逼汗草穇子鏟剃癡兒定光低壓杜韋娘二柰惡語傷人六月寒訪婚風嬌日暖封界各執一詞光頭畫箋回告極邊積草屯糧驚濤駭浪近祖機泉羁系科需空策藜床獵區黎毯溜肩膀鸾歌鳳舞亂扣帽子露劾嵂崒曚昽名門閨秀民獄南胡平列蒲扇青荼清雲窮忙勝踐生張熟魏嗜利食饑息勞隋珍陶铄圖簿土蕃秃友硙磨蚊樹無忌銜勒銜聯鮮整銷金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