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疲困憔悴。 晉 葛洪 《抱樸子·道意》:“ 寬 衰老羸悴,起止咳噫,目瞑耳聾,齒堕髮白。”《資治通鑒·唐則天後聖曆元年》:“抵 晉陽 ,形容羸悴。”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翠》:“寝食不甘,日就羸悴。”
“羸悴”是一個形容人因疾病、困苦或饑餓而身體衰弱、憔悴的詞語,常見于古籍或文學作品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羸悴”讀作léi cuì,形容人因長期疾病、饑餓、困苦等原因導緻的身體虛弱、面容枯槁的狀态。它既可用于描述個體在困境中的生理表現,也可引申為群體或事物在艱難環境下的衰敗景象。
詞義構成
古籍用例
使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典故或例句,可參考《抱樸子》《資治通鑒》等文獻,或查閱線上詞典(如滬江詞典)。
《羸悴》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因疾病、饑餓、勞累等原因而變得消瘦、虛弱以及失去健康狀态的樣子。這個詞所傳達的意思是某人面容憔悴、體态消瘦,給人一種不健康和病态的感覺。
《羸悴》這個詞是由部首組成的,它的部首是“羊”(綿羊),表示與羊有關。第一個字“羸”的部首是“羊”,它的構成是由“毛”和“十”組成,共有9個筆畫。第二個字“悴”的部首是“心”,它的構成是由“忄”和“卆”組成,共有10個筆畫。
《羸悴》是漢字詞彙,源自古代漢語。它的繁體為「癩悴」。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羸悴的字形和現代漢字稍有不同。字形的演變可能與時間、地區以及個别寫法習慣有關,不同的古代文獻中可能有不同的寫法。
1. 經過多日的饑餓與疾病,他變得羸悴不堪。 2. 那個礦工日夜繁重勞動,身體羸悴,看上去很虛弱。
悴怅、悴弱、面容憔悴
近義詞:消瘦、憔悴、枯槁 反義詞:健康、魁梧、豐滿
【别人正在浏覽】